正文 第三章 湖南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1 / 3)

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是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麵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湖南是中部農業大省,又是人口大省,也是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湖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進展情況對於湖南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勞動力培訓成效顯著

作為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省,湖南省一直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嚴格執行國家各部委製定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努力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大大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1、農村勞動力培訓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陽光工程”等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村成人的教育培訓工作,農村勞動力培訓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3至2006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達166萬人,實現轉移就業148萬人,轉移就業率為89%。2006省財政共安排1.2億元經費,共培訓農村勞動力20萬人,轉移就業18.2萬人,就業率91%。①(①張帆,《湖南農民工的幸福指數為啥高》,《中國經濟時報》,2007-6-13。)

2007年湖南省外出勞務者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占36.4%,比重比2006年提高0.9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中專文化占5.1%,高中文化占19.5%,初中文化占59.7%,小學文化占11.6%,文盲或半文盲占0.4%。初中、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別比2006年提高6.5、1.7、0.4個百分點,小學、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分別下降1.2、0.03個百分點。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18。)

湖南省通過農業、農辦、教育和扶貧等部門分別實施了“陽光工程”和扶貧培訓等,全省每年由政府出資補貼培訓農民總數達45萬人,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

2、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機會大大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培訓越來越受到重視,受到培訓的機會大大增加。除通過按國家規定設置標準和審批程序建設的成人高等學校(包括職工高等學校農民高等學校、管理幹部學院、教育學院、獨立函授學院、廣播電視大學、其他機構等)獲得學曆教育外,農村勞動力還可參加各種非學曆教育,即通過政府部門、用工單位以及民間機構等組織,借助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中、職業高中、技工學校、遠程教育、科技書屋、專家大院以及示範基地等多樣形式,獲得定期與不定期、短期與長期、專門性與綜合性、特殊性與一般性、區域性與普及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湖南積極響應中央各部門號召,製訂了多項培訓計劃,開展多種培訓項目,進一步擴大了培訓麵,給農民提供了多樣化的培訓機會。比較有名的培訓項目和計劃有: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為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民增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從2004年起,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簡稱為“陽光工程”)。以受訓農民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為目標,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示範性培訓項目,計劃用七年時間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並對培訓的農民給

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當年湖南省成立了以楊泰波副省長為組長,省政府副秘書長、農業廳廳長、財政廳廳長、勞動保障廳廳長為副組長,農業、財政、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建設、農辦、婦聯、共青團分管領導為成員的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省農業廳。根據國家六部委的文件精神,為規範陽光工程的實施,製定了《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和《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基地認定辦法(試行)》。“兩個辦法”從項目申報、基地認定、監督實施、經費補貼、檢查驗收等方麵為陽光工程加強監督管理提供了科學和可操作性的依據。各市(州)、項目縣(市、區)也按照省裏的要求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按照通知要求,經省陽光工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將國家六部委分配的16萬人培訓任務全部分解到了90個縣(市、區),當年即完成六部委分配的任務。①(①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展情況彙報》http://www.nmjyzx.com,2004-7-6。)2006年國家直接用於農民培訓的資金有較大增加,如“陽光工程”,培訓費每人由2004年的100元增加到2006年的190元。新型農民培訓經費也隨著農民培訓任務的加重而有較大增加,這刺激了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積極性,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會。

——“湘西技能扶貧培訓計劃”。為了加快湘西地區脫貧致富,由省扶貧辦開展,2005年啟動,對湘西地區32個貧困縣(區)實施技能扶貧計劃,對農村勞動力開展了技能扶貧免費培訓,計劃用5年時間培訓17萬湘西農村勞動力。其中2005年由全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培訓的2萬人培訓目標任務全麵完成,培訓合格1.96萬人,轉移就業率達94%,基本實現“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範圍的通知》精神,從2006年開始,培訓範圍由原來確定的32個縣(區)擴大到了58個縣(區),人數由原來的每年3萬人增加到5萬人,培訓補助經費從

3000萬元追加到了5000萬元。新化縣洋溪鎮農民鄒同豐,以前靠賣苦力,每個月隻有區區幾百元收入。去年參加扶貧部門“雨露計劃”培訓後,他掌握了現代辦公設備經營與維修技術,如今在婁底市明珠電腦城打工,每月工資1500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邵陽市扶貧辦2007年上半年組織了數千名農民培訓,全部被用人單位聘請,連下半年培訓班計劃培訓的農民也被搶訂一空。①(①柳德新,周衛國,謝興吾,《勞務湘軍闖天下,湖南的哥、湘女家政叫響全國》,《湖南日報》,2007-09-14)——“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從2006年開始,湖南省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並出台了《湖南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實施辦法》,確定了150個勞務輸出培訓基地,由政府出資補貼,從2006年起至2010年,計劃5年培訓225萬人。對16-45歲有就業願望的農村新生勞動力和富餘勞動力,普遍開展勞動預備製培訓或勞務輸出培訓。2006年有32萬人通過培訓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農民工中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提高到21.7%。2006年,省財政按人平450元的標準,從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6800萬元,培訓了15萬餘人。今後計劃每年培訓20萬人。②(②張帆,《湖南農民工的幸福指數為啥高》,《中國經濟時報》,2007-6-13。)通過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勞動力升值。

此外,農業遠程教育網絡、村級農民科技書屋、現代農業示範園等的建設與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農村成人教育的環境。在全省各級勞動保障、農業、農辦、教育和扶貧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會大大增加,形成了有計劃、有步驟、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局麵。

3、培訓促成農村勞動力收入持續提高

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更是一筆潛在的財富,通過培訓,農村勞動力的價值得到了更大的體現。2007年,湖南省全年外出勞務人員平均實際從業時間為7.86個月,外出勞務總時間比上年增長3.6%;平均實際月工資為772.2元,比上年增長14.7%。來自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農村外出務工1066萬人,其中跨省轉移816.85萬人占76.6%;勞務輸出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2.9%。2006年外出務工農民人均年勞務收入7656元,占農民當年純收入的226%,全省創勞務總收入768億元,相當於全省財政總收入的86%。①(①張帆,《湖南農民工的幸福指數為啥高》,《中國經濟時報》,2007-6-13。)據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調查,2007年湖南省農村外出勞務總人數達1480.89萬人,比上年增加25.18萬人,增長2.5%。全年農民外出勞務總收入達到898.78億元,比上年增收137.47億元,增長18.1%。

在勞務收入節節上升的背後,農村勞動力培訓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培訓讓農村勞動力擁有了一技之長,對於農民個人收入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2006年懷化新晃縣凳寨鄉花園村農民務農人均純收入1100元,而外出打工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100元,務工與務農收入之比達到4.6:1,②(②彭鳳鳴,《懷化新晃落後山區勞動力外出的喜與憂》,湖南經濟網,2007-09-25。)懷化市會同縣農民李虎有著深切的體會:“如果沒有參加技能培訓,我現在可能還是每月拿著600元的工資。”李虎曾經在福建泉州星星汽磨機械廠打工,5年之久還拿著幾百元的工資,聽說家鄉勞動部門有免費技能培訓後,他毅然辭職回鄉接受電焊工培訓,當他拿著技能證書再返原廠時,工資上升到1800元,而像李虎一樣的農民在湖南省不在少數。③(③張帆,《湖南農民工的幸福指數為啥高》,《中國經濟時報》,2007-6-13。)技能培訓讓農民身價倍增,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民廣受青睞。前不久,日本一家企業向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種養業培訓班的農民拋出橄欖枝:聘請一批經過培訓的農民到日本的農場,從事種植、養殖工作,年薪7萬元以上。④(④柳德新,周衛國,謝興吾,《勞務湘軍闖天下,湖南的哥、湘女家政叫響全國》,《湖南日報》,2007-09-14。)

湖南作為中部一個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經濟還不夠發達。目前,全省還有38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52.0%。由此可見,湖南農村社會發展水平還不高,廣大的農村地區仍在溫飽和小康之間徘徊,對於這樣的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薄弱的省份來說,勞務收入無疑是支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有力支持。

4、勞務產業推動湖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突破口,也支撐起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的快速發展,更為湖南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為提高勞務輸出的質量和效益,做大做強勞務產業,湖南省確立了十大勞務品牌,150個勞務輸出基地。

——十大勞務品牌。2006年3月由湖南省勞動保障廳與省公安廳、省建設廳、省旅遊局、省婦聯、省機械行業辦、省紡織行業辦七部門聯合發文,確定了“湖南的哥、湘女家政、湘妹子導遊、湘菜廚師、建築湘軍、湘妹子紡織工、湖南機械加工、湖南保安、裝卸湘軍、鑄造湘軍”為湖南省十大勞務品牌。目前,全省勞務品牌輸出人員約占勞務輸出總人數的40%。其中,建築湘軍200多萬人,湘妹子紡織工近100萬人,湖南的哥10多萬人,湘女家政8萬多人。以“攸縣的哥”為例,全縣在外的的士司機有3.7萬人,廣州的的士,有三成是攸縣人在開;深圳的的士司機,攸縣人占據了半壁江山。如今,攸縣已經打造出“全國第一出租車大縣”的品牌,約3萬多名出租車司機分布在全國各地;以郴州嘉禾、臨武、永興等地鑄造業人員為代表的“鑄造湘軍”,挺進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或打工掙錢,或投資辦廠,或回鄉創業。僅2006年嘉禾縣就有2.5萬人從事鑄造業,該縣已在珠三角地區創辦鑄造企業400多家,年產鑄件上百萬噸,占珠三角鑄件市場份額46%。正像湖南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趙湘平所言,“目前,十大勞務品牌每年賺回600億元。”①(①張帆,《湖南農民工的幸福指數為啥高》,《中國經濟時報》,2007-6-13。)

——150個勞務輸出培訓基地。2006年5月在全省範圍內確定了150個知名的企業、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為勞務品牌的培訓基地,每年政府給予培訓補貼。同時確立安化、桃源、攸縣、平江、嘉禾五個全國勞務輸出示範縣建設,及時總結和推廣勞務品牌示範縣的經驗和做法。此外,湖南各級政府部門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的100多個辦事處和勞務派遣機構,及時收集和了解市場對勞務輸出人員的需求情況,到企業和用人單位推介湖南勞務品牌,提供勞務派遣服務。各級勞動力市場及時發布對勞務品牌的需求信息,組織勞務品牌輸出,促進了勞務品牌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全省各地以勞務品牌為龍頭,以勞務輸出培訓基地為依托,全麵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推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朝著組織化、有序化、精品化、規範化方向發展。①(①謝覺吾,《千萬勞務湘軍酣戰全國》,《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6-13。)

二、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艱巨

但由於農村人口眾多,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實際參與培訓率還相當低,培訓的任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相當艱巨。

1、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

湖南是個農業人口大省,勞動適齡人口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豐富。湖南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對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的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依然較低,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2564.83萬人。其中,男勞動力1315.59萬人,占51.3%;女勞動力1249.24萬人,占48.7%。農村勞動力資源中,20歲及以下306.14萬人,占11.9%;21-30歲340.81萬人,占13.3%;31-40歲587.58萬人,占22.9%;41-50歲549.48萬人,占21.4%;51歲以上780.82萬人,占30.5%。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未上學119.74萬人,占4.7%;小學文化程度886.54萬人,占34.5%;初中文化程度1246.82萬人,占48.6%;高中文化程度287.26萬人,占11.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4.47萬人,占1%。②(②湖南省統計局,《2006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湖南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簡明信息之十》,《統計信息》067期,2008-06-30。)

不能否認,“十五”以來,全省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限不斷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結構的重心正逐步上移,整體受教育程度繼續提高。從2007年湖南省統計局調查數據看,這主要表現在:一、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快速增長。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47%,比2000年提高3.35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每十萬人中,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113人,與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持續增加。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5.50%,比2000年提高3.59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每十萬人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4644人,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三成。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減少。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40.79%,比2000年提高2.75個百分點。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31.94%,比2000年下降8.83個百分點,比上年下降5.91個百分點。初步分析,小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一方麵是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導致小學學齡人口增速放緩。另一方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不斷增加。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較快。湖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穩步提高,1990年,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隻有6.7年,2000年提高到7.8年。200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1年,2007年達到8.4年。近兩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速度明顯增快。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4年》,《統計信息》039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5-04。)

如果從平均受教育年限這一角度分析,雖然2007年湖南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長到了8.4年,形象地說即到了初中二年級畢業剛升到初中三年級,但是仍低於2007年全國平均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同時,正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一樣,城鄉教育發展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具體到農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必然低於這一數值,事實確實如此,2007年湖南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05年,且幾年來變化不大。而且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95%以上的農村大中專學生成為城鎮居民,留在農村的很少。②(②《湖南省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分析》,《湖南統計網》,200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