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古巴現代作家(1 / 1)

第五節古巴現代作家

馬蒂

馬蒂,1853年出生於哈瓦那的一個西班牙人家庭。最初在哈瓦那受教育,16歲時創辦報紙《自由祖國》。1868年古巴爆發革命起義時,他因同情愛國主義分子,被判6個月苦役。1871年被放逐到西班牙。1878年8月回到哈瓦那,次年9月再次被捕並流放西班牙。1880年到達美國紐約,在古巴移民中宣傳民族獨立思想。1881年3月在加拉加斯創辦《委內瑞拉雜誌》,被驅逐出境。在國外流亡期間,堅持寫作和發表報刊文章、詩歌、散文。重返紐約後,10年內連續發表評論《紐約來信——美國即景》。1883年主編《美洲》雜誌。1884年同馬克西莫·戈麥斯和安東尼奧·馬塞奧將軍結識。1889年1月創辦兒童讀物《黃金時代》。1890年先後被任命為阿根廷和巴拉圭駐美國的領事和烏拉圭常駐美洲國際金融會議的代表。同年,相繼辭去這些職務,全力從事古巴的獨立革命事業。1892年古巴革命黨成立,被選為代表。1895年3月同馬克西莫·戈麥斯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簽署《蒙特克裏斯蒂宣言》。4月渡海去古巴。5月19日在戰鬥中陣亡。

馬蒂是古巴獨立革命的先驅,有大量著述。他的第一部詩劇《阿布達拉》(1869)以努比亞青年抗擊外國侵略者而犧牲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在西班牙期間,除了描寫流放生活的散文作品《古馬的政治流放者》(1871)外,還寫過劇本,如《愛情隻能用愛情來報答》(1875)等。其散文幫助西班牙散文進行革新,被評論家認為是他對拉美文學的最大貢獻。

他的詩歌創作一方麵受到傳統詩歌的影響,另一方麵又不滿足於當時流行的表現形式,在表現美洲主義精神方麵作了努力的探索,從而開拓了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道路。他的詩集《伊斯馬埃刊約》(1882)是最早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詩作品。詩集《自由的詩》(1891)表露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帶有哲理和說教的意味。《淳樸的詩》(1891)是馬蒂詩中的佳作,具有西班牙傳統羅曼采的遺風,以淳樸的形式來表達深刻的內容。這部詩集具有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雙重特點。

他的小說《不祥的友情》(1885)用筆名“阿德萊達·拉爾”發表,寫一個妒忌的女人懷疑情人與自己的女友相愛而受痛苦的折磨,有唯美主義的影響,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小說的開端。

卡彭鐵爾

卡彭鐵爾,1904年出生於古巴哈瓦那。父親是法國建築師,母親是俄國人,由於父母的影響,從小就喜愛文學藝術。曾在哈瓦那大學攻讀音樂和建築學,後留學巴黎。1920年返回古巴,參加先鋒派作家集團。在哈瓦那各大報刊發表文學評論,並擔任有名的《公共》雜誌編輯部主任。1927年公開譴責馬查多獨裁統治,被逮捕監禁,後逃往法國。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埃古·揚巴·奧》寫於獄中,1933年,在西班牙馬德裏出版。流亡法國期間,與超現實主義作家過從甚密,並與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裏亞斯一道創辦《磁石》雜誌。1940年返回古巴,在哈瓦那大學擔任音樂教授。1945年再度逃到委內瑞拉,直到1960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回國。曾先後擔任全國文化委員會副主席,作家和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出版社社長以及駐法大使。

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是一部曆史小說,描寫18世紀海地的獨立革命。《消逝的腳步》(1953)描寫一個白種人深入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原始叢林,進行人種學和音樂方麵的探索。小說《追蹤》(1956)描寫馬查多統治時期一個學生告發了自己的夥伴,最後被殺。故事情節以貝多芬第三交響樂的演奏為背景,音樂的起伏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融為一體,創作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啟蒙世紀》(1962)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加勒比海某國一個商人參加革命進行政治投機,後倒向法國反動派,成為法國殖民者統治加勒比地區的代理人。《方法的根源》(1974)描寫拉丁美洲一位軍事寡頭的生平,是70年代揭露獨裁統治小說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外,他還著有《古巴的音樂》(1964)、《巴羅克音樂會》(1974)等作品。卡彭鐵洋1975年獲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國際獎,1977年獲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1979年獲法國梅迪西獎。他曾於1961年和1967年兩次訪問中國,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感情。他於198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