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美國現代文學作品2(1 / 3)

第七節美國現代文學作品2

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美國的優秀作家傑克·倫敦(1876~1916)的代表作,發表於1909年。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於他早年經曆和後來的成名過程,主要故事情節如下:

水手馬丁·伊登由於偶然的機會撞進摩斯律師的家庭。這個資產階級小姐羅絲喜歡這個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無產者;馬丁·伊登覺得羅絲“純潔”、“高尚”,有文化教養,也愛上了她。馬丁·伊登在羅絲的愛情鼓勵下刻苦寫作。他象傑克·倫敦開始寫作時一樣,一邊打短工一邊讀書寫作,有時窮得吃不上飯。馬丁寫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奮鬥。羅絲在父母的反對下,同馬丁斷絕了來往。馬丁經過極大的努力終於成名。過去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個都跑來拉攏他,羅絲哭哭啼啼跑來要求恢複關係,然而馬丁爬上社會“頂峰”後,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的,他的精神垮了,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說以生動的形象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和空虛。當馬丁還是普通水手、初次進入羅絲的資產階級家庭時,他十分羨慕這樣的“高等社會”,以為那裏都是“公允無私的人”,“具有純潔而高尚的思想,過著熱烈的精神生活”。他一心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擠進這個上層社會。但是一深入交往,發現他們“象是馴養的鸚鵡”,愚昧無知,卑劣齷齪,“全是俗物”。他受盡資產階級的冷落,終於成名後,才看透了這些律師、銀行家和教授,剝開他們漂亮的外衣,一個個都是勢利的市儈。尤其是他發現他曾經認為是“純潔高尚”化身的羅絲,同樣是一個心地狹窄、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小姐。他所夢想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感到“受了騙”,陷入可怕的失望。

小說也真實地描寫了資產階級社會裏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命運。馬丁生氣勃勃的作品起初無人理睬。報紙雜誌控製在一些“像驢一樣愚蠢的俗物”手裏,他們隻會製造謊言,牟取暴利。但他一旦成名之後,作品卻被捧到天上去,盡管這些資產階級“一點也不懂得他的作品”。

正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揭露和否定,使《馬丁·伊登》超出“自傳”的範圍,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小說以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一個人的成名過程就是幻滅的過程。在後來的美國文學中,不少作品描寫各種“美國理想”的幻滅,《馬丁·伊登》是這類作品的先驅。

這部作品雖然具有現實主義尖銳的批判力量,但缺乏積極的理想。傑克·倫敦聲明他這部作品是“反對尼采哲學”、“反對個人主義的”。小說在這方麵確實有所表現。如馬丁承認自己“是一個個人主義者”,“相信捷足先登,強者必勝”,是“強有力的個人”。作者把他寫成悲劇,就包含對他個人奮鬥哲學的否定。但是,傑克·倫敦並沒有指出未來的希望。馬丁的悲劇在於他背離勞動人民,向往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爬得越高,離開勞動人民越遠,同勞動人民之間的鴻溝越無法逾越。小說中出現的幾個勞動者,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們同情馬丁,卻缺乏思想力量,不能做他的精神支柱。小說也出現一個社會黨人的形象勃力森登,他批評過馬丁的道路,鼓吹過社會主義的好處,但他本人卻是個頹廢主義者,既“看透了”資產階級又同勞動人民格格不入,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正麵人物。因此作品流露出傑克·倫敦的悲觀失望情緒。

《馬丁·伊登》在藝術描寫方麵是成功的。每個人物都具有獨特的性格,與眾不同的思想麵貌。他們的性格不是靜止的,而是通過緊湊的故事情節發展起來。人物的語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馬丁的語言從粗俗到規範化,符合他從沒有文化教養到學識逐漸淵博的發展,他的語言始終簡潔有力,表現出他善於獨立思考、思路清晰的個性特征。羅絲用的是誇張做作的文雅口吻。語言的獨特化不僅更清楚地刻畫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說敘述的內容豐富而又多樣化。

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明威(1899~1961)的小說,發表於1927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小說通過美國青年弗雷德裏克·亨利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萊愛情悲劇,表現了厭惡戰爭的悲觀主義思想,反映戰後一代青年失去理想與精神支柱而處於迷惘、幻滅中的心態。作者在1948年給插圖版小說寫的序言中說:“這本書是一部悲劇,這個事實並沒有使我不愉快,因為我堅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劇,也知道人生隻能有一個結局。”這部小說從思想上說,作為“迷惘的一代”文學的代表,常列入現代派文學之中。但從藝術的創作方法來看,它依然是20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傑作。

小說取材於真實的現實,具有作者的自傳成分,其中概括了海明威去意大利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同庫羅斯基戀愛的情景。但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普遍的、典型的精神狀態。

小說主人公亨利,原是天真純潔的青年,在美國當局的欺騙下,他到意大利前線參戰。最初,他想象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拯救民主”,故而熱情洋溢。後來,軍隊的單調生活與隨時死亡的威脅,使他變得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他認識了巴克萊,被這位漂亮女護士迷住,但也無真正愛情,隻是拿這戀愛遊戲來彌補精神的無聊。戰爭打斷了這場遊戲,也使亨利受了重傷。醫院養傷,使二人重逢,逃過死亡的人,更珍惜愛。兩人真誠相愛的人,在戰爭麵前又得分手。巴克萊懷了孕,亨利得重上戰場。逃跑出來的亨利與巴克萊團聚,偏受到憲兵追查。二人逃到瑞士,巴克萊卻因難產而死。亨利的愛情悲劇不在於巴克萊的偶然的死,而在於愛情和戰爭的矛盾。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寫了亨利精神崩潰的過程。隨軍牧師用宗教來啟迪亨利,使他道德趨向高尚。但他的愛人死了,上帝也沒有了用處。亨利的宗教思想崩潰。愛國者吉諾曾影響亨利,亨利因用正義、愛國之類言辭教育別人。但戰爭中的徒勞與無謂犧牲,使他也當了逃兵,一切熱情化為烏有。外科醫生黎那爾第以博愛精神醫治傷員。但戰爭不斷給他輸送傷員,博愛不起什麼作用。巴克萊的死是宗教和博愛精神都挽救不了的。於是我們看到亨利在愛情、宗教、正義、博愛諸方麵全麵精神崩潰,成為絕望、迷惘的一代悲觀主義者。

小說沿著愛情與戰爭兩條線來寫這場悲劇。愛情故事展開在戰爭背景上,戰爭在流血、在製造死亡,也破壞一切愛情與生機勃勃的東西。作者描寫戰爭景象的慘不忍睹,描寫大撤退時的混亂場麵,真切細致而又令人驚心動魄。戰爭與愛情二者相互補充,在對比中,生與死、美與醜、愛與恨交錯展示,作者揭開了巨大的現實主義畫麵。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的原因是:

“他精通於敘事藝術,並將此藝術熟練地運用於其作品中,如運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與海》,足見這篇中篇小說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響。菲力普·揚說過:“在現代世界,凡有知識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沒有不知道《老人與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所熟知。

《老人與海》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麵的。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桑地亞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麵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老漁民。小說一開始,作者就用粗線條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麵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隻手上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裏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這段肖像描寫極為精彩,它不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漁民桑地亞哥獨有的外貌特征,而且還傳神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從那“跟海水一樣藍的”,愉快的、毫不沮喪的眼睛裏,透出了老人那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

關於桑地亞哥的過去,書中交代得不多。我們隻知道他當過水手,到過非洲。他曾有一個妻子,可現在已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畫像掛在牆上,由於看見了就覺得淒涼,他就把它拿下了。他無兒無女,非常孤獨,關心他的人,唯有一個他曾教過捕魚的小男孩曼諾林。他很少看報,即使看,也隻想知道壘球比賽的消息,真可謂“我心與世兩相忘”。他的生活極為清苦,住在一個狹小的茅柵裏,全部家當隻有一張床、一張飯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魚,自己的飯菜裏卻常常沒有魚。他窮得連外出打魚時所必備的食物也帶不起,隻能帶一瓶水。這些描述,突出主人公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的精神麵貌,同時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環境”,為下麵更好地刻畫桑地亞哥做了必要的準備。

黑格爾指出:“環境的互相衝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隻有在這種發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見出威力。”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鬥鯊等一係列衝突中逐漸顯現出來的。

他接連84天沒有捉到一條魚,這件事本身對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是夠慘的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由於“背運”,同行都躲避他,唯一與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接到了另一條船上,他隻好孤零零的一個,劃著空蕩蕩的小船出去,劃著空蕩蕩的小船回來,而那張補了一些麵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麵標誌著永遠失敗的旗幟。”

可是,老人並沒有喪氣,並沒有倦怠。他要拚命扼住厄運的咽喉,決不讓厄運使自己屈服。第85天他繼續揚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在這一大段裏,作者著重表現了老人“硬漢性格”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就是:精神上——極為自信,從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決然成不了實際上的巨人,但僅有強大的精神而不付諸行動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強者,應該是自信和堅忍二者完美的結合。小說的第二大段,通過老人捕馬林魚具體過程的描述,突出表現了他“硬漢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征:行動上——堅韌不拔,頑強拚搏。正是靠著強烈的自信,不懈的追求,他終於交了“好運”,釣到了一條比自己的小船還長的馬林魚。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豪傑,兩者旗鼓相當。魚在水下堅持了兩天兩夜,不時地用苦刑來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臉朝下摔在船裏,血從腮幫子上流下來;它拚命地衝撞,把老人的雙手弄得血肉模糊。這時,老人隻要割斷釣繩,讓大魚跑掉,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但這也就意味著他失敗了。老人沒有這樣做,他甚至連想也沒這樣想。渴了,喝點冷水;餓一了,吃些生魚;困了,把釣繩繞在墊了破麻袋的肩上打個盹兒;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來,“痛苦對男子漢來說不算一回事兒”。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人之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拚搏,兩天兩夜後,他終於製伏了大魚,乘勝而歸。至此,硬漢子桑地亞哥已經活生生地站立起來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業已顯現出來了。

但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要出人意料地用厄運的重錘再敲打這塊鑽石,使其放射出更燦爛奪目的光彩。

就在歸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災難,一條,兩條,成群的鯊魚撲上來要搶劫他的獵物。他並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無畏地向象征著厄運的鯊魚宣布:要跟它們鬥到底!他先殺死了一條巨大凶惡的鯖鯊,但魚叉又被鯖鯊帶走了。於是他把刀子綁在一隻槳上做武器,又殺死了兩條氣味難聞的星鯊和一頭像豬一樣的犁頭鯊,不幸刀子又折斷了。當夜幕降臨時,成群的鯊魚第4次又撲了上來,老人的頭腦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這是一場注定要打不贏的戰爭。但他仍沒有丟下自己的勞動果實,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擻地投入了戰鬥。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說:“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最鮮明不過地體現出他的這種硬漢子性格。書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