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精挑細選,不斷擴大朋友圈(1)(1 / 3)

人,不能沒有朋友,但是芸芸眾生誰為吾友,需要慎重選擇。朋友有“益友”與“損友”之分,古人告誡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損友。益友多,危難時幫者自來;損友多,危難時落井下石。

1.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卻不相互吹捧;往來頻繁,但不過分親熱;往來不多,也心心相應。也就是說:交友應注重真摯的感情,注重心靈的默契和呼應,誌同道合。而不注重表麵上的親近、熱鬧。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這個意思。

近代知名學者王國維博聞強記、智力過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績,得到了羅振玉的賞識,結為朋友,後來又成了兒女親家。王國維家貧,羅振玉經常在經濟上接濟王國維,但目的卻是把王國維當作賺錢的機器。羅振玉因有錢,大量收進甲骨,由王國維來考釋,發表文章的署名卻都是羅振玉。最後,王國維這樣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壯年便投湖自盡,也有人傳言是因為羅在經濟上的勒逼。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魯迅雖然和王國維也有大體近似的經曆,都是棄醫從文,但由於交友的審慎,結果卻不一樣。

魯迅和瞿秋白,他們在文化戰線上經常合作,翻譯介紹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文學作品。瞿秋白編了《魯迅雜感選集》,在序言中給魯迅以很高的評價。在最危險的關頭,魯迅讓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犧牲後,魯迅懷著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遺言編成《海上述林》出版。魯迅在前言引用的對聯中所說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共產黨人,他以有這樣的“知己”為人生最大的滿足。

魯迅的一生,在他身邊,既有嚴謹的學者,也有資產階級革命家;既有文學青年,也有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魯迅的成長,除了主觀上的原因,也得益於這些良師益友。郭沫若同誌曾指出:“王國維之所以嘎然止步,甚至遭到犧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魯迅之所以始終前進,一直在時代的前頭,卻是得到了朋友的幫助。”

的確,建立在誌同道合基礎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的,它能經得起任何考驗。與品質高潔的人交朋友,結下的真摯友誼是事業的推進劑。

那些沒有真感情,不講道義的假朋友,表麵上親親熱熱、勾肩搭背、相互吹捧、誇海口時胸脯拍得山響,一旦貧賤、富貴發生變化,或相互之間有了利害衝突,就翻臉不認人,甚至在朋友有難時不僅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將其置之死地。

規則解讀:朋友相交貴在性情投合,而不是逢場作戲。所謂貧賤相交貴相知,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陽光,但不能沒有擁有陽光的人相伴。

2.分辨不同層次的朋友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相交以誠相待,此乃至理,那為何又要將朋友分“等級”?那不就不誠了嗎?

有個地方官員,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向人誇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

陳軍是他的鄰居,當然也是他的“朋友”之一,這個朋友曾問他:“朋友這麼多,你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對陳軍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

他說,他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不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壞意的朋友也不少。“對待心有壞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那隻會害了我自己呀”。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頭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點頭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

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以及自己敞開心扉的程度。

他還說他過去就是因為把人人都當作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包括物質上的傷害和心靈上的傷害,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

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不容易,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提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夢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非常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是否要將朋友分等級或分成怎樣的等級都要依照具體情況而定。隻是心裏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有可能可以把傷害程度減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級”,對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比較難,因為這種人往往在對方尚未把他當朋友時,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級,他也會覺得有罪惡感。

其實交朋友,可根據對方的特性,調整與之交往的方式。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記住,不管對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錢,一定要是個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說,對方和你做朋友的動機必須是純正的。不過,人常被對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結果把壞人當好人,這可能是很多人易犯的錯誤。

規則解讀:社會化的人總是需要交往的,如何把握交往的尺度呢?把朋友分分類,未嚐不是交友中有的放矢,從容應付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