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臣之間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欺騙,今日你整我,明日我整你,翻來覆去。而那些能左右逢源,投其所好,工於心計的高手是戰無不勝,而那些書讀得多,雖考了個頭名狀元,但迂腐僵化,免不了被動挨打,時時上當。如若高手碰上了高手,這才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雙方絞盡腦汁,鬥智鬥勇,好一場惡戰,最終還是看誰的手段高超以決勝負。
清朝的太監李蓮英受慈禧太後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睚眥必報。
還有一人,掌管總理衙門,賣國求榮,步秦檜、賈似道的後塵,不可一世,飛揚跋扈,趾高飛揚,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春風得意,有點對太監李蓮英不敬,有意無意間得罪了李蓮英。
李蓮英心想: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得給他點顏色看看,讓他老實點。
有一天,李蓮英笑嘻嘻地同李鴻章說:
“老佛爺近年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的是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伯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完成此事,以慰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有這樣巴結慈禧太後的好機會,豈肯輕輕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以辦新式海軍為名,責成各疆吏歲撥定款,從中提取六、七成作為造園經費。
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讚。興辦新式海軍,振興國防,是誰也不會反對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誰敢不出錢?出師有名,籌款有術,那造園的經費還用愁嗎?李蓮英笑容可掬,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看到李鴻章誌得意滿的樣子,他憋在心裏已久的那口悶氣,就像快要爆炸的瓦斯一樣,鬧得他渾身火燒火燎,表麵聲色不動,心中卻有主意,心想,也讓你見識見識我的手段!他謙恭有禮地對李鴻章說:
“既是籌款有術,就請李伯爺辛苦一趟,入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裏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老佛爺要是查問起來,我們也好回話。”
李鴻章看他想得周到,說得在理,當然點頭讚成,哪會想到這家夥在巧施計謀呢!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園前園後,園左園右,著著實實轉悠了一整天。
事後不久,李蓮英故意撿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像閑磕牙似的告訴光緒:
“聽說李中堂那天帶著個人,在清漪園裏足足逛了一天,山上水上玩得好不痛快……”
光緒自四歲進宮稱帝,從小懾於西太後的淫威,始終當著一個傀儡兒皇帝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自然有一肚子說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地在禦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因為那罵人的太監代表著皇帝、皇太後或皇後呀!要是那太監學著皇帝皇後的口氣罵,可能還能忍受點,無奈那些太監總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野的話,渾卷濫罵一氣。罵到最後還要跺著腳大喝一聲“混帳王八蛋滾下去”!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汙辱性懲罰,因受辱不過,一氣成病,甚至一命嗚呼的都大有人在。
光緒年間,郵傳部剛剛成立,委任張百熙為尚書,唐紹儀為侍郎,張百熙向皇上謝恩後,就去拜見唐紹儀,說了很多自謙的話,唐紹儀用廣東方言回答他,張百熙聽不明白,彼此發生了誤會。第二天,唐紹儀回拜張百熙,請張百熙麵奏皇上,調任一些官員充實郵傳部,並交了一份調任人員名單,張百熙答應了。等上頭宣布結果,唐紹儀提交的名單沒有一個人選中,他自然對此很是不滿。於是兩人關係逐漸惡化,都寫了奏折揭發對方,奏折都留在皇帝那裏沒有批示。他們兩人又都請了病假,不到部裏辦公,被禦史彈劾,兩人都受到聖旨的指責。著太監“申飭”。唐紹儀把四百兩紋銀送給了太監,而張百熙不知道。等到傳張百熙跪著聽宣讀聖旨後,太監跺著腳大罵:“混帳王八蛋滾下去。”張百熙磕頭後站起來,麵色蒼白。再要唐紹儀聽宣讀聖旨時,卻沒有像張百熙那樣挨罵。張百熙更加氣憤,回家後就生了病,沒有多久,就因憂傷而死去了。後來,還有一位任大學堂監督、編修的劉延琛被“申飭”,他無法籌措四百兩銀子行賄,又不能忍受這樣的辱罵,十分為難,隻好托人向太監說情,交了二百兩銀子。到時,太監在斥責時,隻罵了“混帳,下去”。這真是“一分錢一分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