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像毛毛蟲隻會圍著花盆兜圈子(1)(1 / 3)

缺乏致富的目標

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費伯茲,曾經用一種“前進毛蟲”做實驗:他讓毛蟲繞著花盆圍成一圈,花盆裏是它們最愛吃的鬆針。但毛蟲看不到自己的目標,隻會跟著前麵的毛蟲圍著花盆打轉轉,這樣轉了七天七夜,終於因為疲倦與饑餓而死。

現在的社會,很少有人不認識到金錢的影響,因此,也很少有人不想致富。但是,許多人的致富欲望隻是停留在抽象地想賺錢想致富上,卻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致富目標,結果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徒勞無獲。建房屋要有規劃的藍圖,致富也要有具體的目標。沒有規劃北沒有步驟,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但致富的目標也不是越高越好,而必須定得符合自己的實際。定得太高是空想,定得太低沒有意義。因此,製定一個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致富目標特別重要。

1。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富人與平常人的最大區別,並不是賺錢本領的高低,而是他們對於金錢的不同態度。這是被大多數中國人所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麵。猶太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富有的民族,重視金錢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猶太教經曲《達爾牧德》裏有許多有關金錢的教誨,如:人的身體各部分皆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為生。傷害人的東西有三種:煩惱、爭吵、空的錢包。其中最會傷人的是空錢包。他們認為,《聖經》會投放光明,金錢則會投放溫暖。

因此,當其他民族還在極力憎惡金錢的時候,猶太人已經完成了對錢的文學化劃時代的超越:錢成為獨立的並淩駕於其他尺度之上的尺度。於是,在猶太民族中,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市場氛圍中,市場經濟中的錢取代了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神。他們認為,那些甘心過貧窮日子而不奮鬥進取的人,他們既不是偉人,也不值得尊敬。正是猶太人對金錢的價值觀,激發了他們對金錢執著的信念,這對他們資本的積累和增值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華民族卻是一個鄙視金錢、忌諱致富的民族。雖然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指出過“上下交征利”的現象,感慨人們“雞鳴而起,孳孳為利”,但在經過兩千多年的儒學熏陶之後,“士不言利”、“重義輕利”成為傳統道德的基礎,“重本輕末”、“抑商賤商”成為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方針。這也是中國經濟滯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文化大革命”時對金錢的排斥更是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市民賣個針頭線腦兒都被視為違法,農民養兩隻雞、栽幾棵樹都成了“資本主義尾巴”,計劃經濟的大鍋飯把金錢的價值與功能變得蕩然無存。賺錢、發財、致富成為中國人忌諱的詞語,而貧窮卻成為一種榮耀,一種資本。結果是,人民貧窮,國民經濟也處於停滯不前甚至瀕臨崩潰的地步。

這種畸形的金錢觀,至今都還在影響著我們的觀念,製約著我們的行動,妨礙著我們的致富。雖然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思路,雖然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已明確鼓勵我們致富,雖然市場經濟已使我們對金錢的依賴性達到了非常大的地步,但仍然還有許多人不敢正確看待金錢,評價金錢,追求金錢。在他們的心目中,金錢依然是散發銅臭的東西,致富依然是齷齪不堪的想法。因此,即使他們也想發財,也想賺錢,也想致富,但卻不敢大大方方地承認,更不敢堂堂正正地付諸實踐。隻有少數敢想敢幹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金錢的渴望,從而大膽地亮出了致富的旗幟,結果真正成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

年廣久,這位安徽一個窮山村裏的農民,說素質,他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幾乎一字不識;論條件,他幼年隨母親外出逃荒,走進蕪湖時,衣不遮體,赤著雙腳,但他竟靠炒瓜子成了億萬富翁。有人認為這是他機遇好,但當時能炒瓜子的數以萬計,為什麼偏偏他發了大財?他的結發妻子耿秀雲說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話:“年廣久沒有文化,對於‘經濟’,與其說他懂,不如說他會感覺。他不能用語言解釋清楚為什麼世上會有‘錢’這種東西,但他知道錢能使人著迷。並且他對於‘錢’的感覺又是出人意料的精當:擁有它的時候,就叫富;沒有它的時候,就叫窮!”這位窮怕了窮苦了的農民,就是認定了一個理——要賺錢!要致富!因此,別人說他投機倒把他不怕,隻要沒有人來抓他,他照樣炒瓜子;他在中國率先請雇工,有人說這是要當資本家,但他說人手不夠,不請人怎麼辦?

從年廣久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要致富,首先還得敢致富。恰恰這一點是許多人缺乏的,也是許多人忽視的。即使在現在政策鼓勵並支持個人致富的情況下,仍有許多人不敢坦然地承認自己的致富欲望,不敢光明正大地進行致富的行動,害怕人家說他一心想賺錢,想發財,好像這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雖然他們看著別人有豪華別墅眼紅、有私家小車羨慕,就是自己不敢想不敢做,即使想即使做也是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麵”,“前怕狼後怕虎”。其實,賺錢是本事,致富是好事,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又有什麼好怕的呢?試想,人民不富裕,國家怎麼能夠富強?

一些人把追求金錢等同於拜金主義,甚至視之為萬惡之源,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聖經》上說:“愛錢是萬惡之源”,這與“錢是萬惡之源”雖然隻有一字之錯,卻意思完全不同。錢可以危害社會,也可以造福人類,關鍵就在於掌握金錢的人。善良的人用錢造福於人類,而醜惡的人用金錢來製造罪惡,如果把這一切都歸罪於金錢顯然是不公平的。從理性的觀點來看,金錢是用來進行交換的中介,通過金錢使我們自身創造的價值得以用簡單的方式進行轉換從而得以利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已經證明: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個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著貢獻。考察東歐政權的崩潰,主要原因就在於承受不住經濟上的壓力。

關於金錢的重要性,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非常具體而真切的體會。它能給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能使我們滿足物質欲望,能使我們自信,能讓我們得到更多的自由,能使我們更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美國作家泰勒·G·希克斯在其所著《職業外創收術》中指出的,金錢可以使人們在許多方麵生活得更美好:如物質財富、娛樂、教育、旅遊、醫療、退休後的經濟保障、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更自由地表述自我、更多地從事公益事業的機會等。無論你是一個如何清心寡欲的人,一個如何崇尚節儉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雖然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

在傳統社會裏,家長是父親;在現代社會裏,家長則是家庭中在金錢方麵有優勢的那個人。要想做一個好家長,先要具備賺錢的能力。現代社會不容任何人懷疑這一點,在生存危機麵前,一個家庭的家長如果連老人和孩子都養不起,還有什麼資格談論其他?為了避免我們的家庭因為“錢”字而發生震蕩,就得樹立賺錢意識。這就是現在我們不得不麵臨的選擇:盡可能快和盡可能多地賺錢,使我們的生活富裕起來。

對於我們急於賺錢的想法,我們沒有必要掩飾,更沒有必要否認,因為撈錢賺錢並沒有什麼罪惡可言,隻要你是合法的。在一個法製的國家裏你擁有很多錢,說明你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得到了人們的承認,證明了你是一個有本事有魅力的人。自甘落後,永遠受窮,才是讓人感到臉紅的。真正成功致富的人,無一不認為賺錢是一件好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我非常喜歡賺錢,我從心裏覺得貧窮是不對的事情。”鬆下也曾經說過:“貧窮是一種罪惡,貧窮是人類缺乏能力的表現。”費爾巴哈認為:“如果你因為饑餓、貧困而身體內沒有營養物,那麼你的頭腦中,你的感覺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沒有供道德用的食物了。”

分析當前中國人的貧富現象,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對金錢觀念的模糊不清,導致了大多數人至今未能走上致富的道路。有經濟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導致貧窮的原因有五個,其中第一個便是對金錢有錯誤認識。因此,我們要致富,就要改變陳舊的金錢觀,尤其不能用陳腐的眼光去鄙視金錢、忌諱致富,而應該大膽地承認金錢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個人致富對於社會和個人的價值所在,勇敢地把金錢作為衡量個人成就的一個重要標準。

現在,黨的富民政策給了我們致富的基礎,市場經濟給了我們賺錢的機會,致富賺錢已不再是少數人擁有的專利,而是人人可為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否認我們的致富欲望,也沒有必要掩飾我們的賺錢行動。賺錢致富,這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毫無疑問,我們需要金錢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需要財富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如果抱著吃不到葡萄就是酸的這種心理,見了別人致富隻是眼紅,而不想辦法自己如何致富,那是愚蠢的,也是得不到社會半點同情的。

麵對商品社會,我們感到了金錢的壓力,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過去我們的生活太簡單,簡單得誰都可以“湊合”下去,我們隻是隱約地感到貧窮、艱難和清苦。而現代生活取消了我們“湊合”的可能,它使我們第一次感到自己缺少錢,這才是真正窮的感覺。鄙視金錢的時代已經過去,麵對一個太需要金錢的社會,我們完全可以也完全應該堂堂正正地亮出致富的旗幟,光明正大地著手賺錢的行動。

2。沒有強烈的致富欲望

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最近發出豪言壯語:到25歲時她一定要成為百萬富豪。

這位已擁有可觀財富的理財高手叫萊絲莉·斯考吉,她有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經曆。從10歲起,她就把參加兼職工作所得的收入投資於加拿大儲蓄公債,不久又轉而投資一家基金和證券市場。

斯考吉不是富家子女,她沒有什麼本錢,她的“投資觀”是,即便是小孩子也要有賺錢的欲望。

欲望是開拓命運的力量。有了強烈的欲望,就容易成功。因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而努力,又大都產生於強烈的欲望。正因為這樣,強烈的致富欲望,便成了成功致富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你不想再過貧乏貧困貧窮的日子,就要有致富的欲望,並讓這種欲望時時刻刻鞭策你,激勵你,讓你向著這一目標堅持不懈地前進。許多致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致富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

過去,中國人安貧樂道,習慣於過清苦平靜的生活,並且在感情上很容易接受貧窮,而排斥金錢,對發財致富沒有多大興趣,也從不想如何讓自己成為富翁。現在不同了,不論你的能力是高是低,不論你的追求是大是小,隻要你想擺脫目前尚不富裕的境地,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激發並培養自己的致富欲望,確定自己的致富目標,開始自己的致富行動。

作為一個普通人,同樣渴望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這一切單純靠微薄的薪水,如果不省吃儉用,連對付每個月的開銷都很難,更談不上追求時尚的消費。因此,如何賺錢致富,成為大多數人需要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即使你目前衣食無憂,也還有一個提高生活層次的問題。動物吃飽了肚子就不再幹什麼了,然而,人是不會滿足於有吃有穿,僅僅能夠活著的,也不會滿足於已經獲取的條件與成就。人的欲望和需要總是不斷提高、不斷更新。麵對曾經在一個寢室裏上課的同學開著鋥亮的小車絕塵而去,而我們還擠在公共汽車裏一身臭汗時,麵對曾經在一個辦公室裏上班的同事成了腰纏萬貫的富豪,而我們還在為孩子的學費發愁時,我們怎能沒有致富的衝動,沒有致富的欲望?怎麼還不開始致富的行動呢?

分析中國當前的富裕群體我們可以發現,20多年前,我們幾乎都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有相當大一部分人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個人條件都遠不如我們——年廣久是一個炒瓜子的小販,張果喜是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民,劉永好在養鵪鶉,而我們呢?大多數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工資收入。但結果呢?他們成了富翁,而我們卻還在為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發愁!相同的環境,相同的時代,相同的政策,為什麼他們富了我們卻沒有富起來呢?不是他們有獨特的家庭背景,也不是他們有特殊的賺錢本領,而主要是他們有著比我們更加強烈的賺錢意識。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富裕者,是當時最窮的農民。他們急於要賺錢填飽肚子,養活子女。就在這種強烈的賺錢欲望之下,他們不顧一切地投身於中國的第一輪改革大潮。捫心自問,當時我們在幹什麼?每個月可以到糧店裏憑糧冊買15公斤糧食,可以到單位財務室領工資,比起這些窮酸的農民,我們不知優越了多少倍,又何曾想過要賺錢要致富?恰恰是我們沒有金錢的壓力,沒有賺錢的欲望,使我們現在還是那樣的清貧,而人家卻成了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