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第一,概念,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預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麵臨的嚴峻形勢;第三,措施,怎樣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的文化遺產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長城、故宮、古城、古街、名人故居、古字畫、古玩,這些是我們印象中的文化遺產的內容。我國1982年就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多年的普法宣傳,以及各級文物保護部門的不懈努力,加上這些年推進文物保護的種種措施,已經使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和人文景觀的觀念深入人心。談到故宮、長城等,中國人臉上都很自豪。我們不否認,生活中還存在不利於保護古建築、古遺址的各種現象,甚至還存在著故意破壞文物的犯罪行為,但是已經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這些文物是應該保護的。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受教育程度高低,無論貧賤富貴,都知道老祖宗的東西是應該珍惜和愛護的。
近兩年,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是1997年才出現的。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決議。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以前,我國將其稱為民族民間文化。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開始取代民族民間文化,正式出現在我國官方文件和各類文章中。而且,頻率很高,熱度很高,在全國興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
那麼,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麵:一是民間文學;二是民間表演藝術;三是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四是社會風俗、禮儀、節慶;五是生產生活經驗。公約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較為學術化,我按約定俗成的理解作了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物質文化遺產更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文化遺址、實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注重的是技能、技術、知識的傳承,是活的遺產,活的財富。比如建築是物質的,建築技術是非物質的。有學者指出,從根本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在文化多樣化下人的創造力中。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和有自己獨特民族文化的國度,我國不僅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千姿百態,數不勝數。與此相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是不容樂觀。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麵臨的嚴峻形勢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一年兩個文件,逐步升級,兩個文件都強調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強調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可概括為八個方麵:
(一)資源消失加速
各級領導講話,總是介紹當地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的確很豐富。以浙江為例,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在浙江省隆重舉行,省文化廳舉辦《風從東海來》大型晚會,分龍之魂、燈之情、鼓之韻三個板塊,把浙江的長興百葉龍、海寧花燈、餘杭滾燈、青田魚燈、舟山鑼鼓等一批優秀節目選調上來,這台晚會很轟動,各方麵反映都很強烈,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評價:龍、燈、鼓這三個點抓得準,既集中體現了浙江的民俗風情,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現場觀看演出的200多位外國友人,看了很激動,有幾位是駐我國的大使,紛紛邀請赴他們國家演出。2005年7月,省文化廳在浙江博物館舉辦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成果展暨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同樣很轟動,反響很強烈。除了我省工藝美術大師的精品力作,許多聞所未聞的民間藝術絕技絕活引起了公眾的濃厚興趣。2006年元宵節,文化部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據統計,展覽期間,有135萬人次來參觀。許多在京高校把組織學生參觀這個展覽作為開學的第一課。我省寧波的萬工轎、長興百葉龍、樂清黃楊木雕、仙居無骨花燈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精品,在展覽中令人矚目。其中樂清龍檔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指定收藏,為此,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了專門的捐贈儀式,並獎勵龍檔作者16萬元,以獎代補。
再如,國務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榜數浙江第一,“國遺”公布項目518項,浙江省39項(44個分項)上榜,占的比例很高,浙江傳統的“三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都上了;僅龍舞,全國上了7個項目,其中浙江就有3條龍上榜(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浦江板凳龍)。中國“龍”是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中國大地上龍的表現形式應該相當豐富,種類繁多,浙江能在其中獨占鼇頭,不容易,不簡單。這次“國遺”名錄中,浙江有多個民間傳說上榜,如梁祝傳說、白蛇傳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都上了,其中梁祝傳說、白蛇傳傳說屬於多地聯合保護項目。
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很出彩;浙江申報“國遺”工作,很出色。似乎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鶯歌燕舞,形勢一片大好。但展示活動成功,上“國遺”項目多,並不說明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要比人家豐厚,從資源上講,我們比不過河南、陝西、山西等遺產大省,比不過雲南、貴州等民族大省。我們的優勢,在於搶救、保護工作起步早。2003年8月開始,浙江省率先在全國進行了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各地通過“四不漏”(不漏村鎮、不漏線索、不漏藝人、不漏種類),通過地毯式、拉網式的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2005年,浙江省政府率先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具有較高價值、典型性、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項目基本都找出來了。再是浙江申報工作認真負責,申報文本和申報錄像片做得好,能夠充分體現各申報項目的價值和內涵。如新昌調腔、寧海平調、泰順藥發木偶等一批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項目,通過發掘整理,這次都上了第一批“國遺”。由於普查和重點項目搶救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我省的有關民間藝術展示活動也有了良好基礎。《風從東海來》和省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就是浙江普查保護成果的隆重推出。
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既多又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但留下來的已經不是很多了;集中展示很豐富,但分配到各地就不多了;民間藝術產品很豐富,但原真性的、原生態的資源已經沒有多少了。比如,浙江“三雕”都上了“國遺”,但青田石雕的原料葉蠟石已開采得差不多了。在現代機械開采中,葉蠟石的自然生態遭受極大的破壞。青田石雕的延續,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樂清黃楊木雕的原料黃楊木,原先主要產自湖北神農架原始森林,現在黃楊木資源已枯竭,要到越南、緬甸去購買,價格也很高;江蘇宜興紫砂泥已開采得差不多了,現在的紫砂壺,基本上都是用工業原料做的,以前的紫砂茶壺泡上茶葉放個三天都沒問題,現在放一晚上就餿掉了,為什麼?就因為原料不正宗。為了保護紫砂資源不被耗盡,宜興市政府下達了禁采令。民間表演藝術也差不多一樣情況,不少項目已經消亡。如上千年的戲劇發展史,號稱有300多個劇種,但除了60~80個生存狀況還好外,其他的劇種,包括在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南方的高腔、亂彈等古老聲腔劇種普遍衰弱,多數已經消亡。即使留存下來的劇種,其傳統劇目和表演手段總體上也無法與當年相比。而這些劇種,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凝聚著中國舞台藝術的諸多精華。有學者指出,我們已經喪失了保護和搶救稀有劇種的最佳時機,多數劇種已經沒有多少曆史資料可以查找,已經沒有多少曆史信息可以追尋,已經喪失了繼承和保護的價值,即使想搶救,也為時太晚。專家們呼籲,不少瀕危的項目,再不抓緊搶救、恢複,大概不用10年、20年,也將不複存在。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於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相對於曆史遺存,已不豐富,甚至可以說已不容樂觀。在社會大變革中,危機前所未有。
(二)傳承青黃不接
不少有識之士慷慨激昂,大聲疾呼:每一分鍾都有一個老藝人去世,每一分鍾都有一種民間絕技在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
餘姚有個曲藝品種,叫雀咚咚,2004年當地進行民間藝術普查時,了解到還有4個老藝人,等到文化部門去訪問采錄,發現4位老藝人均已過世。2005年,慈溪市在普查時發現有個敬老院裏的82歲老人會唱雀咚咚,當時剛好寧波市舉辦民間曲藝大會串,老人在大會串上“精彩”亮相,文化部門把老人演唱的曲目一一記錄、錄音、錄像。沒過多久,該老人也離開了人間。老人的演唱,成了絕唱。杭州小熱昏,起源於清末,一麵敲小鑼,一麵念出報上的主要新聞,也稱“說朝報”、“小鑼書”。自編自演,身邊發生的事、最近發生的事,隨口拈來,節目大多表現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內容風趣,形式滑稽詼諧,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曲,比較“三貼近”,當時很受百姓喜愛。現在能演唱小熱昏的隻有3個人了,即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三代單傳,能演唱的傳統曲目也一代比一代少了,很危險。新昌調腔很珍貴,其中的目連戲、演鬼戲,原生態,在省內獨一無二,目前僅存一個專業劇團,能演出的傳統劇目也屈指可數,因觀眾稀少,難以靠演出收入維持生存,如果不是申報“國遺”,推進保護,也是奄奄一息了。蒼南夾纈,有據可查的,已有近200年的曆史。蒼南夾纈印染特色鮮明,完整保存了中國古代夾纈工藝的原始形態和風貌,其工藝涵蓋夾纈印染、靛青製作和花版雕刻等傳統工藝技術。據台灣《漢聲》雜誌的專家考證,蒼南夾纈現存的家庭染坊是全國唯一完整地保存夾纈傳統工藝且尚在生產夾纈的作坊,堪稱是中國古代印染業的活化石。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改變,夾纈產品已淡出當今百姓生活,傳統的製作工藝瀕臨失傳,目前隻有一位傳人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過與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關史籍誌書難得有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自生自滅,本來就比較弱勢,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許多規矩,民間約定俗成,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而且往往要留一手,貓爬樹那一招是不會告訴老虎的,以免“徒弟出山,師父討飯”。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往往因人而存,隨著傳承人的相繼離世,人亡藝絕。現在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品類,因為老藝人的去世而消失。一些民族民間技藝由於缺乏市場需求,沒有經濟價值而停業,傳承人生活困難。現在年輕人追求時尚,對民族傳統和民間藝術已經沒有多少興趣。傳統上由父子傳承、師徒相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可能因此而失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決定了人是保護主體。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以人為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一點體現得最真切。民間老藝人被譽為“活的圖書館”,這些老藝人,在世的也大多年事已高,年逾古稀。如果再不及時搶救這些老藝人的技藝,記錄、整理他們熟知的民間藝術記憶和作品,更多的民族文化遺產就有失傳的危險。
(三)實物大量流失
五千餘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成就了中國在世界文明中的獨特地位。但現在我國傳世的民間藝術精品已經越來越少了。
前幾年,我去英國,去了大英博物館,博物館設有專門的東方廳,陳列了大量的中國曆朝曆代的文物。走進正廳,迎麵牆壁正中是巨幅敦煌壁畫,三位菩薩麵相豐腴,儀態萬千,為典型的盛唐時期繪畫風格。但壁畫上一條條拚縫清晰可見,這是被英國人從敦煌莫高窟一塊塊切割下來,拚貼起來的。大廳裏一排排的展櫥,裏麵擺滿中國各種瓷器、玉器、銅器、漆器以及菩薩雕像、名人字畫等,件件精美絕倫,無一不是中華文化之瑰寶。看著自己老祖宗留下的珍品擺在別人家裏,心中格外不是滋味。去一趟大英博物館,就等同於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落後就要挨打,民族要振興,國家要富強。
今年3月,大英博物館在北京舉辦“世界文明珍寶展”,據稱這是該館建館250多年來第一次將反映世界文明發展的綜合性展覽帶到中國,但本次展覽的270多件展品中,沒有一件是被該館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到底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中國多少文物藏品?據介紹,總數多達23000餘件,珍品如山,涵蓋將近7000年的曆史。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中國文物從何而來?強盜行徑,明火執仗、坑蒙拐騙而來。中國一些組織和人士正考慮通過民間力量索回大批流失的文物,但這將十分困難,路途遙遠。
曆史上,由於國家貧弱,我們保護不了我們民族的瑰寶;今天,改革開放,國家強盛起來了,但我們民族的瑰寶依然在流失。一方麵是一些外國人走進來收,他們利用來我國講學、考察、經商等各種機會,或找代理人,走村入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收購我國傳統民間藝術製品和資料。桐鄉有家藍印花布廠,曆史悠久,廠裏有許多老東西,很珍貴,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日本老太來到廠裏,把傳統的製作設備和傳統的藍印花布統統搜走了;其中一套藍印花布旗袍是清朝的,日本老太以一台彩電就換走了。這個日本老太在上海辦了個藍印花布博物館,展示的都是桐鄉的老東西。幾年前,省裏舉辦民間手工藝大展,要桐鄉選送老藍印花布,桐鄉反而要花錢從日本老太手裏租回參加展覽。
另一方麵是一些敗類送出去,大量禁止、限製類文物流失海外。在當前查獲的文物出口案件中,清末、民初時期的古舊家具、陶瓷製品等傳統民間手工藝實物,占據較大比例。慈溪有不少古家具廠,專門仿製明式家具,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假中有真,真中有假。2005年6月,寧波海關對寧波一家工藝品公司申報出口的一票家具進行布控查驗,發現實際出口貨物為仿古家具與舊家具混裝,經文物部門鑒定,其中摻雜大量具有文物價值的民國時期民間木雕,有民國時期木格門窗388件、木凳149件,合計537件,海關依法予以查扣。2006年3月,寧波海關又查獲一起偽報品名出口文物大案,共查獲國家禁止、限製出境文物200餘件。經文物部門鑒定,涉案貨物中含有貼金蹲獅、白雕木獅、白雕花鳥牛腳和貼金人像等國家禁止出境的民間木雕16件,這些傳統民間木雕均具有較高曆史研究價值,如蒙混出境將給國家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四)現代化的衝擊
杭州有一條慶春路,這條路以前叫慶春街,是杭州的一條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是杭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這條街繁華熱鬧,林林總總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街道兩邊多數是二層木結構樓房,古色古香,人文景點很多,透露出江南古城的溫馨和熱鬧。“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外國元首的一句話,使我們的領導大為震驚,於是,杭州市的舊城改造就從慶春街開始,於是慶春街變成了慶春路,“羊腸小道”變成了通衢大道,兩邊低矮的樓房變成了氣派的高樓大廈。
杭州有條河坊街。這曾是一條有著悠久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街,曾是宋代都城臨安的皇城根兒,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經貿中心。但老底子的河坊街已經拆了,現在的河坊街是仿古建築,房子已煥然一新,因為沒有時間積累、沒有歲月印痕而顯得生硬和單薄,還好這條街還保留有胡慶餘堂中藥房等老字號,感覺上還算古色古香,因此人氣很旺。每到節假日,滿街都是人。舊的沒了,仿古的也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