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整個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工作,計劃召開五個會議:一是諸暨動員會;二是杭州培訓會;三是年初在臨安召開的現場會;四是這次在臨海召開的驗收工作講評會;五是明年適當時候要召開的總結表彰會。有位專家建議應該再辦個普查檔案員培訓會,抓一下資料庫、數據庫建設。這六個會議將印證我們整個普查工作的一個完整過程,留下我們共同的、灑滿汗水的、傾注心血的足跡。

這次臨海會議的重要性,我概括一下,是我們普查工作進入關鍵時刻召開的一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會議。為什麼講“關鍵時刻”?諸暨會議到現在2年4個月,臨安會議至今8個月,其間我們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財力,全省做了很大的努力。現在進入驗收階段,我們是草草收場呢還是再加把勁?是力求一網打盡呢還是抓幾條小魚就算了?現在進行驗收講評,就是意味著即將收網了。所以,這次會議既是普查驗收工作的培訓,更是確保普查質量,最後衝刺的一個戰前動員。“全局意義”體現在哪裏呢?我們的普查工作要全麵地、真實地、係統地、徹底地摸清全省民間藝術資源的家底,為我們整個搶救保護工作打好基礎。這次會議,關係到找準和明確我們保護工作的重心與重點,也關係到省保護工程規劃部署的全麵有效落實。所以這是關鍵時刻召開的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會議。剛才幾位專家的意見,很好很重要,對各地做好普查驗收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啟發意義。這裏我想結合臨海會議的基本經驗、結合這次會議交流的情況、結合現場講評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們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結合這次會上行政跟業務人員一起參加的實際,講四個問題。

一、充分肯定成績,認真總結經驗

兩個方麵:第一個是臨海的基本經驗,第二個是臨安會議以來各地的工作進展。

(一)臨海的基本經驗

臨海把好普查驗收關的做法,市文化局已經做了很好的、全麵的介紹,所以我不再展開。我把臨海的經驗概括為五個堅持:一是堅持輿論先行。重彩濃墨、大張旗鼓地宣傳民族民間藝術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形成社會共識。二是堅持館站聯動。實際上也包括局裏,局、館、站協同作戰,形成合力。三是堅持群眾路線。發揮“五老”的作用,調動多方麵的積極性。四是堅持全麵普查。做到“三個不漏”,“地毯式”、“拉網式”普查。五是堅持驗收標準。在專家指導下嚴格把關,一方麵是毫不留情,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退回補正;另一方麵是滿腔熱情,對已經基本完成普查的進行幫助和指導提高。

(二)臨安會議以來各地的工作進展

我把它概括為六個特點:

一是分級負責。就是各級明確普查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諸暨會議以來,特別是臨安會議以後,各地都召開了相應的工作會議,各地都做了相應的標準化培訓,各地都相應地簽訂了普查工作責任書。責任書的形式很好,責任書裏我們明確了內容、明確了要求、明確了職責、明確了任務、明確了時限。簽了責任書,責任重大,也便於檢查。同時,各地下發了普查工作方案,建立了專門的機構,落實了人員,安排了相應的工作經費等等。有些地方的工作更加紮實深入,如磐安先進行試點,然後在試點召開現場會,縣委書記、縣長都到會,要求鄉鎮黨政一把手作為第一責任人,這個工作就很實。

二是分片包幹。就是建立工作組,劃分責任區,包幹負責,一抓到底,指導輔導本區域或本業務範圍的普查工作。有些地方建立專家組,分片、分幾個鄉鎮、幾個街道,如餘杭組織13名專家,分5個片,對19個鄉鎮實行普查工作包幹指導;有些地方分專業組織工作組,分門別類抓好業務門類的普查工作,如鬆陽縣建立了6個門類專題普查指導小組。主要是以上兩種類型。

三是分層推進。就是點上突破,取得經驗,以點帶麵,逐步推進。也是兩種類型,一種是試點先行與麵上鋪開相結合,另一種是專題調研與全麵普查相結合。

四是分類指導。一是根據工作進度,有針對性、實效性地對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普查工作進行排隊分類,加強專業指導,重點促進。如台州對各縣(市、區)的普查工作,根據工作進度、質量,進行排隊分類,表揚先進,促進後進,抓兩頭帶中間;還有一種比如瑞安,在普查基礎上,抓一些重點項目,然後組織力量作深入的調研。

五是分步驗收。主要是講規範驗收標準和驗收程序,逐級嚴格審核把關。如台州市9個縣(市、區)於2005年6月底基本完成普查工作,查出了1600多個項目,台州市文廣新局分專業初審、綜合複審、集中修改、召開審稿會四個階段組織審核驗收,確保普查工作質量。

六是分批展示。就是從實際出發,將普查階段性成果通過多種有效形式,進行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如諸暨,已彙編《諸暨市民間藝術大觀》;台州市基本完成市卷的編輯工作,已進入校對階段;杭州市編輯出版民間藝術叢書,《桐廬剪紙》、《富陽楹聯集》、《臨安農民畫》、《臨安根雕》等一批當地代表作項目專輯陸續出版。另一方麵,各地通過民間文藝踩街、民間文化大集、民間文藝會演、圖片實物展覽等各種活動展示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不斷擴大民間藝術的影響。

二、認清存在問題,找準薄弱環節

(一)思想認識上的誤差

主要是認識問題。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對代表作上名錄、報“國遺”很看重,但對看不見直接效益的普查工作認識不到位、不重視。省代表作名錄公布以後,各地反響很大,有些沒有項目上名錄的地方領導就有想法,覺得本地資源很豐富,也有代表性項目,為什麼沒有上榜?認為這是文化局長的工作不到位。有個縣對申報“國遺”很重視,縣長對局長講,凡“申遺”工作需要,要多少錢給多少錢,縣領導親自跑北京、跑省廳爭取。重視“申遺”工作沒有錯,但我們更希望各地用抓“申遺”的勁頭來抓普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沒有把普查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搞搞算數的應付態度,強調客觀困難多,主動性不夠,這些地方在普查的數量、質量上與當地實際文化資源情況差距很大。一些資源比較豐厚的地區,這次普查缺少突破性的成果和為之激動的項目,應該與當地普查浮光掠影、應付了事有關。有些同誌不是從盡可能多地挖掘民間藝術的角度投入工作,而是考慮怎麼減少工作量,在具體的普查中,能減則減,聽任鄉鎮自行普查,不進行把關和指導。這種現象,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工作行為上的偏差

這裏的偏差,不是講工作水平問題,仍然是講思想認識問題,主觀上的問題。我們這個普查為什麼總體質量不那麼令人樂觀,不那麼令人滿意,主要是由於有些地方(相當一些地方)工作不深、不細、不實。有個市的普查小結材料我翻了一下,至今該市有近三分之一的鄉鎮沒有上報普查彙總表,他們認為這三分之一裏麵可能沒有民間藝術項目。俗話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你這裏就沒有民間藝術項目?我廳要求鄉鎮一級的普查彙總表要由分管鄉鎮長簽字,簽上這個字責任很重,要對祖宗負責,對曆史負責。昨天我看到一個材料,蘭溪有個香溪鎮就排查出了10個項目,彙總材料厚厚一本。我們常說人文薈萃、曆史悠久、英才輩出,應該講隻要抓深、抓細、抓實,肯定是有東西的。有同誌問我,有些東西不一定很有價值,是不是平均使用力量?項目全部都報、都認真去做?許多人提出來普查工作難度很大,專業性很強,基層業務力量不足,差不多就行了。對此,我們是咬緊牙關、堅定不移地不鬆這個口子。現在普查工作情況有很多種,有很多同誌工作很認真負責,許多的普查員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冒嚴寒、頂酷暑,做到不留死角,不厭其煩,不怕辛苦,有的普查員說“沒跑遍各村我就不放心”。有的普查員硬是把全鎮80歲以上的老人全問遍。許多普查員的事跡非常感人。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同誌隻求過得去。有些地方因鄉鎮文化員不是單一幹群眾文化工作,工作多頭,窮於應付,普查走過場,填寫表格匆忙,文字表述不嚴謹。諸如此類,如果我們一鬆口,對一些你認為沒有價值的項目就草率放棄,就很有可能出現敷衍了事的情況,導致個別地區整個工作土崩瓦解,你信不信?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我們說了不算,要由專家來說。比方說同樣的項目,同樣的板龍,也有個演繹的過程、變化的過程,從道具上、程式上、裝飾上、形式上,不同的地方都各有特點。因此我們必須把普查這項最基礎的工作做好。

有些地方抓普查工作很認真負責,組織各藝術門類的老專家把關,不斷督促,經常指導,抓進度、抓質量,在普查方法、技術要求等方麵進行講解和輔導,使基層工作少走彎路。如台州有關專家在審稿中發現有許多當地原有的民間藝術資源沒有搜集登記,漏缺很多,就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由群文線各藝術門類的老專家逐地、逐個提出問題、建議和線索;第二次各縣材料上報時,均比原有上報資料更充實、豐富和全麵。群文戰線許多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老同誌,目前大多已退休,他們不僅經驗豐富,而且對當地的民間藝術資源如數家珍,把他們請出來參與這項工作,對減少遺憾和保證普查質量,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