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責任大,專業性強,涉及麵廣。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在文化部及有關專家指導下,通過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項目申報單位的共同努力,我省“國遺”申報工作進展順利。按期、高質做好申報,對促進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凝聚社會共識,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主要做法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辦法》有關要求,結合本省實際,對申報工作進行了科學部署,作出了正確的導向,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領會精神,深化認識
2005年4月,省文化廳在臨安召開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現場會,在會上傳達了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精神。6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委員陳至立在會上作重要講話,孫家正部長、周和平副部長分別對“國遺”申報工作作了強調和要求;文化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的通知》,對申報條件和程序作了具體要求。7月21日至22日,省文化廳在杭州召開浙江省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會議,會上印發了有關重要文件和領導講話,組織認真研讀,深刻領會精神。大家認識到,做好“國遺”申報工作是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傳承的迫切需要,是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的迫切需要,是弘揚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要從全局的、戰略的、曆史的和時代的高度,認識“申遺”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係的重要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做好申報。對上級有關精神的領會,為做好申報工作奠定了基礎。各申報單位始終把此項工作當作大事、要事、急事來抓。
“國遺”組織申報過程,也是“國遺”申報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過程,全省上下聯動,輿論先行,發揮媒體作用,大造聲勢,凝聚社會共識,形成良好氛圍。
(二)依據條件,凸顯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新概念,如何準確把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定義和範圍,進一步準確把握推薦申報項目的標準,準確把握一應申報材料的要求,是做好申報工作的前提條件。省文化廳認真依照“國遺”項目的申報條件,認真分析我省文化資源狀況,依據具有重要曆史、文化、科學價值,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地域特色性的選項要求,依托第一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又跳出第一批省名錄,以民族民間藝術項目為主,又兼顧全麵,采取專家推薦與各地申報相結合的辦法,自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結合,力求所推薦的申報項目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或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應充分體現當地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因此,必須把它置於本來麵目的民俗氛圍中,才能真實充分地表現出它的原貌,展現出它的價值。各地各項目申報單位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到基層,深入到傳承人,深入到方方麵麵,力求獲得真實、準確、豐富的原始信息。發揚刨根究底、追根溯源的精神,運用多種方法,如個別訪問,召開座談會,查閱有關資料,察看現場等,廣泛獵取信息。為了體現申報項目的傳統技藝(工藝)流程,再現它的藝術空間,各有關地方專門組織對傳統習俗、場景進行了再現,對申報項目進行全麵、係統地記錄和反映,為申報文本的撰寫,特別是申報錄像片的拍攝工作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三)及時調控,分類指導
我廳牢牢把握申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及時掌握申報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研究解決新問題,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指導水平。申報工作鋪開後,地區之間、項目之間工作進程快慢不一,申報質量參差不齊。省工程辦要創新工作方法,轉變工作方式,指導工作主動的項目單位,把申報工作引向縱深;指導工作一般化的項目單位,實施重點突破;指導工作被動的項目單位,抓緊補課,奮起直追。采取多種措施,推動申報工作整體推進。
華南片會後,我廳根據會議精神和國家專家的提示,依據全國申報態勢,對我省申報項目及時研究做了補充,並緊接著分別在麗水、寧波、杭州三地連軸召開工作片會,進行再動員,對申報工作的目標,進行了更具體更明確的要求。第二批申報項目確定後,離我廳要求上報材料時間僅22天,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抽檢各地申報材料發現由於缺乏經驗,不少申報項目的申報方向有偏差,申報思路偏道,或進展緩慢,成效欠佳,鑒於此,省工程辦又即時組織專家對杭、寧、紹三個申報重點地區進行專門指導,因地製宜、因項指點、因勢利導。對申報項目的指導,不是一個個項目地進行,而是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或一類類地進行。既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又節省了“工作成本”和“時間成本”,而且有助於申報工作的整體推進和有力推動。各地爭分奪秒,齊頭並進。
省文化廳審時度勢,通過工作片會、專題指導會、加工提高會等,排難解惑,動態指導,協調進程,贏得了申報時間,切實提高了項目申報質量。
(四)嚴格程序,務求實效
根據“國遺”項目申報有關規定,申報項目須製定切實可行的5年保護計劃,這有利於保護責任地,強化申報項目的保護責任。省文化廳借助各地重視“國遺”項目申報的契機,根據項目的不同情況,指導項目申報單位建立可操作的保護機製,製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以促進申報項目做好保存保護、傳承傳播與研究工作。力求通過申報和製定保護計劃,解決製約保護的突出問題,解決關係保護的具體問題。有些地方為了增加項目申報“分量”,項目保護計劃的製訂,特別是資金投入預算上大而空,省工程辦及時要求各地實事求是,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本著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對主要保護目標和措施、資金預算和來源,進行論證,將保護內容和計劃往深裏做,往實裏做,力求可行和可操作,力求實效。通過申報,也促使一些地方較好地落實了當前保護工作場所和日常辦公經費等問題。
省文化廳強調申報工作必須體現政府行為,為此,在不涉及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我省多數申報項目的申報主體、管理組織為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甚至為當地政府。同時,我省在申報書文本上增設了當地政府(申報地政府和其上級政府)審核並蓋章的欄目,以有效防止申報項目保護計劃的形式主義,力求保護計劃和措施的製訂工作既不走過場,又不出偏差。浙江各申報文本均依照省文化廳要求,認真做好規定動作,同時做好自選動作。
(五)統一規範,提高質量
為指導各申報單位把握申報條件、申報內容和申報程序,省文化廳及時編輯了《浙江省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會議材料》,將國家有關申報工作指導文件、浙江省有關申報工作指導文件彙編成冊;編輯了《浙江省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會議材料》(續編),印發了文化部領導、社文司領導的講話和專家的專題講座,印發了省申報工作會議上省文化廳領導的指導講話;翻印了國家中心《項目申報書參考範本》。同時,省工程辦安排省骨幹專家爭分奪秒,就近指導和幫助紹興、杭州若幹申報項目做出申報文本樣本,也一並印發各項目申報單位參照。
為醒目凸顯項目申報內容,省文化廳在申報書增設申報項目簡介,並置於申報書首頁,為之組織專家分門別類對項目的曆史沿革、分布區域、文化內涵、表現形式、特有技藝等進行概括提煉。同時,組織專家認真撰寫項目申報推薦意見,對項目的代表性、傑出價值和瀕危狀況等予以確認。
為體現浙江省申報工作的整體性和規範性,省文化廳統一印製項目申報書的封頁,統一申報書內頁的編序,統一錄像申報片的格式,統一申報片的刻錄和封帖。為此增加了許多具體、繁瑣的工作,但確保了我省申報項目一應材料的整齊劃一及形式上的美觀大方。
為使國家工程專家委員會進行申報項目評審時,對申報項目的概況、價值及相關情況有個準確、簡明的了解和把握,方便對浙江申報項目的評審,省文化廳主動編製了《浙江省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材料簡編》,將浙江所有申報項目的簡介及省專家推薦意見彙編成冊,全麵呈現浙江申報項目的基本內容,提供浙江申報項目的完整信息,使專家評審時一目了然,便於統籌考慮,便於對申報項目的科學認定。省文化廳依據申報項目價值,依據對申報的重視程度,依據該項目搶救保護情況,依據申報文本和錄像片的質量,通過綜合分析,對我省“國遺”申報項目進行推薦排序。
省文化廳從多角度切入,力求科學地編製“國遺”申報材料,形成係統文案,既確保申報質量,也因此建立了相應完整的規範的檔案。
二、基本體會
這是一場申報攻堅戰,必須加強領導、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嚴把質量。在認真做好第一批“國遺”申報過程中,我們有以下的體會。
(一)領導高度重視
6月中旬,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後,廳領導即向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就全國會議精神和第一批“國遺”申報等事項作了彙報,省領導對落實全國會議精神和做好省“國遺”申報工作作了強調和要求。分管省長數次對“國遺”申報工作提出指導意見。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注,為統一思想、把握機遇,切實做好申報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省文化廳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在申報工作的不同階段多次聽取彙報,對申報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分管領導具體抓好申報的統籌。各地申報單位普遍由政府分管領導掛帥,文化主管部門切實負起責任,建立工作小組,配強幹部,安排經費,加強保障。浙江的申報工作,雖然因一些地區遭受卡努、麥莎、珊瑚等台風影響,有些市、縣正值文化體製改革(文化局與廣電、新聞出版歸並),局領導班子變更,一度受影響,但總體上都能切實承擔起責任,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確保申報工作順利進行。
省工程辦認真履行職責,具體統籌協調,調度力量,克堅攻難,確保政令暢通,推進按期、按程序、按質做好申報工作。
(二)樹立全局觀念
省文化廳準確把握申報工作的各個階段,對工作策略深入研究,對工作力量心中有數,對申報工作重點十分清楚,對工作步驟計劃周密,對工作形式精心醞釀,做到對全局工作成竹在胸。同時對各地申報工作啟動情況、進展情況,及時指導、動態指導,加強督促檢查,推動進程,確保質量,力求取得實效。
各地各方通力協作,積極發揮地方領導、文化部門、專家、項目傳承人、有關方麵、各界群眾的作用和積極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形成一盤棋。
(三)發揮先行優勢
浙江省率先在全國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已基本摸清家底;2005年5月,省政府率先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資源普查和建立名錄等有關工作,為這次“國遺”申報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對仙居無骨花燈的調查研究工作已開展多年,許多資料已有掌握,基本排摸清楚仙居明清、民國、現當代三個時期的花燈藝人傳承脈絡。尤其意外的是在一花燈老藝人處發現了兩套清光緒十三年的古燈圖,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這次申報工作中,主要是按照申報的要求,重點對無骨花燈的曆史淵源、花燈藝人的傳承譜係及花燈製作的流派沿革等進行進一步梳理。泰順藥發木偶、蒼南夾纈、寧海耍牙等申報項目,均為我省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中新發掘出來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項目。各地在“國遺”申報中,充分運用普查中積累的基礎資料,運用其成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浙江做好這次“國遺”申報工作的基礎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