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昆”名聲在外,今天有機會到“永昆”來調研,十分榮幸。剛才夏團長介紹了永嘉保護、繼承、弘揚昆曲藝術所做的一係列工作,各位老師又從多個層麵作了補充,使我們對“永昆”的情況和劇團的現狀有了較為全麵的了解。特別是從團領導、從老一輩藝術家、從年輕一代演職員身上,從大家的言語間,所體現出的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讓我們更多的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尤其是年輕一代有承擔起振興昆曲的曆史重任這樣一種意識難能可貴。對“永昆”的保護和發展,縣裏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下麵,我想對“永昆”今後的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我認為要從三個方麵去認識。
一、國際影響
2001年,昆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又列入了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世遺”、“國遺”的項目,必須具有展現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具有見證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永昆”紮根於民間文化傳統,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典型意義。所謂我國有昆劇團6個半,其中6個都是省、市一級的,具相當規模的專業院團,演出的劇目比較陽春白雪;而“永昆”為唯一的縣級劇團,更多地體現了民間色彩、草根特色,體現了人民性。因此,昆曲能上榜“世遺”和“國遺”,我想“永昆”作出的貢獻不可忽視,功不可沒。“永昆”是昆曲大家庭中非常有魅力的一個重要支流。
二、國家水平
既然是“世遺”、“國遺”項目,必須能夠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50年前,《十五貫》晉京演出,使麵臨生存困境的昆曲重新煥發生機,創造了“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奇跡。當年《十五貫》的成功,在於領導人的肯定,但從根本上說,在於劇目主題的時代價值,在於劇目的藝術感染力,在於藝術家的精湛技藝。今天昆曲發展麵臨著又一個重要機遇。昆曲是不是有光明前途,同樣在於這門古老的藝術,能否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貼近時代,是否有藝術追求,是否有好的劇目,好的演員。一個劇種的發展,必須要有幾個甚至一批經典劇目,從編、導、演幾個方麵,都要有很強的實力。2006年7月,永嘉昆劇團整理、編排的《折桂記》,以嶄新的風彩亮相蘇州中國昆劇藝術節,體現了“永昆”獨特的藝術風格,獨具的魅力,體現了“永昆”的實力和發展潛力。但盛名之下,仍要清醒,要有危機感。“永昆”目前的編劇、導演,或年事已高,或為外聘,特別是中年這一中堅層麵斷層。如果不正視、不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將難以可持續發展。要加快培養中堅力量,要重視培養優秀中青年藝術人才,如果沒有好的演員,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活力。未來屬於年輕一代,年輕一代要樹立遠大目標,要不負重望,不負重托。
三、“國字號”建設
既然是“世遺”、“國遺”項目,就應該有與“國字號”相配套的建設。一是要製訂“永昆”“十一五”發展規劃。規劃是龍頭,是靈魂,是方向,要通體構思,整體設計,要長計劃,短安排。除了有發展目標,有業務建設要求,還要明確相應的保障措施。二是加強昆劇團的建設。昆劇團是“永昆”的重要載體,“永昆”的保護涉及的方麵比較廣泛,但昆劇團的建設是主體。對永嘉昆劇團的建設,省裏很重視,永嘉縣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從年輕人才的培養上、從傳統劇目挖掘和排演上、從昆劇團團部的建設上,給予了重視和多方支持。但是應該看到,昆劇團的建設,還有許多困難,還麵臨著生存壓力,剛才大家座談中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值得重視,我們要多聽聽群眾的呼聲、意見,切實解決當前永嘉昆劇團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昆劇團自身也要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永昆”紮根於民間,在永嘉、在溫州,甚至更廣的範圍,應該有它的群眾基礎,應該有它的市場。對“永昆”的振興,既要作為事業,也要把它作為產業。瑞安鼓詞,現在市場很爆,“永昆”對此也可以有所追求。目前,你們麵臨很大的生存壓力,一方麵,政府要繼續加大扶持。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對昆曲的搶救、保護高度重視。省財政每年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1500萬元,其中昆曲為400萬元,這一資金也包括對“永昆”的扶持。另一方麵,從劇團自身來講,要抓住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昆曲藝術這一新的發展機遇,今後關鍵是在做好“永昆”搶救保護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打響品牌,自強不息,走向市場,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