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是座古老的城市,2500多年的曆史長河孕育了豐富的人文寶藏,像俯拾皆是的顆顆珍珠。在諸暨這個越國故都,上演的今日故事引起了眾多的關注。諸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尤令省內外矚目,既因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在諸暨啟動,更因為諸暨在保護工作上頗有創新。2003年8月,浙江省保護工程工作會議在諸暨召開;2005年1月,諸暨被公布為省保護工程綜合試點。這既是對諸暨保護工作的肯定,同時也為諸暨做好保護工作帶來了良好契機。諸暨市委、市政府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市文化行政部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護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推進文化名市、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貢獻。在省文化廳召開的省保護工程工作會議、省普查工作現場會、省普查驗收工作經驗交流會、省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推進會上,諸暨都作為先進典型作經驗介紹。諸暨的實踐為各地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參照。
近來,到諸暨考察,走訪了一些鄉鎮、村落,進行了座談。盡管對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的諸暨,一直比較關注,但這次考察,對諸暨的工作多了一層理性的思考。諸暨經驗包括許多方麵,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麵來概述。
一、三個突破
回眸這三年來諸暨已走過的曆程,不難發現,諸暨有三個明顯在全省具有領先意義的事件:
(一)《諸暨民間藝術大觀》和《西施傳說》的編纂出版
浙江省啟動保護工程以來,諸暨一馬當先,在全市範圍內對包括民間表演藝術、民間傳統工藝、民間傳統節慶、民間生活風俗等在內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了廣泛、深入、細致地普查,進行係統地記錄整理。為使普查資料得到較好保存並展示於社會,諸暨市從已發掘的265項民間藝術項目中,精選了具有較高價值的80餘個民間藝術項目進一步整理彙編,編纂出版了《諸暨民間藝術大觀》。這本大觀近14萬字,照片320餘幅,插圖20餘幅,文獻引用30餘卷,較為全麵地展示了諸暨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諸暨民間藝術大觀》,是諸暨曆史豐厚遺存的見證,更是諸暨廣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晶。這是新時期我省第一本縣級民間藝術大集成,為此,省文化廳長楊建新親自作序,給予肯定和鼓勵。
諸暨是被稱作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的故鄉,孕育了美輪美奐的“西施傳說”。“西施傳說”申報“國遺”後,諸暨利用普查資料和申報過程中的有關研究成果,著手《西施傳說》一書的編寫。該書收錄了有關西施的人物傳說、地名傳說、物產傳說、風俗傳說以及有關西施的文獻、詩詞、戲曲等97篇,15萬字;文獻引用的史料翔實,內容係統,圖文並茂,充分展示了西施作為美的化身及具有傳奇色彩的形象。西施傳說的文學價值、史學價值、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得以完整展示。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親自為其題寫了書名。
(二)順應時代發展,建設文化特色村
統籌城鄉發展是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趨勢。在縣、鄉兩級文化建設取得紮實成效的基礎上,村級文化怎麼抓,它的生存發展曾一度遭遇困境。諸暨應對挑戰,積極實踐,創造性地並卓有成效地開展文化特色村創建活動,諸暨的實踐也印證了在基層構建公共文化體係格局的現實性。
所謂特色文化,就是堅持從基層的實際出發,挖掘當地富有地域特色和民間特點的文化資源,根據當地農民群眾的興趣和需求,調動當地各方麵的力量,用富有時代內涵和傳統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文化活動。
特色文化成為諸暨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諸暨文化特色村的創建,要求組織機構健全,場所設施配套,活動開展經常,群眾參與麵廣,社會影響力大,工作資料完整。文化特色村建設分為三大類:書畫類、音舞類、民間藝術類。民間藝術類分民間表演藝術和民間造型藝術,其中民間造型藝術類要求有工藝品展覽室,有30人以上的工藝技術骨幹;民間表演藝術類要求每年舉辦兩次以上比賽活動,骨幹人員不少於50人,後備隊伍基礎紮實。諸暨特色文化建設分為文化特色村、文化特色示範村兩個層次。在具備文化特色村有關條件的同時,文化特色示範村要求村民參與率達到30%以上,活動影響率在80%以上,有一項或多項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製作或表演要在全市有知名度和代表性。
諸暨已評出文化特色村62個,其中書畫類12個,音舞類27個,民間藝術類23個;評出文化特色示範村12個。市委、市政府在綜合性表彰會上對特色村和示範村命名授牌,每個特色村獎3500元,一獎三年;每個示範村獎8000元,一獎三年。
文化特色村是兩個文明的統一體,它的創建必須有群眾參與的廣泛性,活動開展的經常性,村容村貌的優良性,努力做到貼近農民,貼近傳統,使創建活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形象,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影響力。紹興市委、市政府在諸暨召開現場會,推廣了這一做法,文化特色村建設在諸暨、在紹興已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三)弘揚西施文化,打造品牌
諸暨是西施故裏,做大做深西施品牌文章,義不容辭。一是複建西施殿,廣泛征集以西施為主題的民間藝術遺產,廣泛征集全市曆代的民間建築藝術構件並納入殿藏,廣泛收集有關文獻資料實物進行永久性展覽。二是根據西施傳說的曆史悠久性、地域廣泛性、內容豐富性、形式多樣性以及它的重要價值,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前夕,國務院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施傳說榜上有名。三是舉辦首屆西施文化節。活動頗有創意,如舉辦西施題材影視劇展播,各種戲劇流派(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排演西施活動;舉辦66個國家和地區使節尋訪西施故裏,百名記者訪西施活動;舉辦藝術家書畫西施活動,與會來賓共同簽署了《美麗宣言》。四是重新加工排演了大型越劇《西施斷纜》,繼承傳統形式,運用現代手段創新風格,成為獨樹一幟的精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五是拍攝電視劇《西施》。今年4月份舉行了開機儀式,計劃拍攝100集。六是擴建西施故裏風貌區,修建了浣紗女群雕、鄭氏宗祠與鄭旦亭、範蠡祠等。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積極探索開發利用的途徑。七是建立西施研究會,編纂出版了《西施傳說》、《西施故裏風情錄》等書籍。諸暨一以貫之打西施品牌,近年來意識進一步增強,提升了西施傳說和民間藝術的持久力,弘揚和發展了西施精神和西施文化,促進了區域核心競爭力。
二、三個基點
諸暨市通過務實又科學的舉措,強化責任,創新思路,加快步驟,推進保護,促進和諧,產生了良好效應。
(一)強化責任
在2003年8月浙江省保護工程工作會議後,根據省確定的“查清資源、明確方向、搞好建設、規範管理”的總體要求,諸暨市抓緊研究製訂普查工作方案,並在草塔鎮、楓橋鎮先行試點,摸索經驗。2004年3月,諸暨在全市全麵鋪開普查工作。在實踐中統籌考慮、係統安排,歸納出基本工作思路,即:一個加強(建立普查領導小組,市政府領導掛帥,有關部門參加,加強領導,形成合力);二個規範(強調普查原汁原味的重要性、載體齊全的必要性,力求普查規範化);三個不漏(不漏村莊、不漏線索、不漏項目,摸清家底);四個重點(調查、挖掘、建檔、保護);五個依靠(依靠老文化、老藝人、老教師、老土地、老幹部,充分發動群眾,吸納民智,解決疑難雜症,群策群力);六個到位(一是機構設置到位,建立了普查工作辦公室,6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集中辦公;二是人員配備到位,全市27個鄉鎮、3個街道組織了50多名文化站幹部參加,1248個行政村、21個社區全部聘任了村級普查員,並聘請了220多位離退休的熟悉民間藝術工作的熱心人士為普查指導員,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工作網絡,普查員均由市文廣局填表入冊,頒發聘書;三是經費落實到位,除各鄉鎮、街道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外,市裏給各鄉鎮發放普查補貼,重點鄉鎮7000元,一般鄉鎮3000元,共補貼13.8萬元;四是責任明確到位,市與各鄉鎮簽訂了普查工作責任書,強化責任;五是設施設備到位,每個鄉鎮文化站都配備落實了電腦、照相機、攝像機等相應器材;六是製度建設到位,連續下發了做好普查工作的具體規定)。諸暨普查工作曆時一年餘,265項民間藝術浮出水麵。2005年8月,諸暨市文廣局對普查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