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臣
“做著學,學著做”是我進行實踐教學的一個項目名稱。
“做”什麼?——做人,作文,做劇,做電視文藝節目。
許多(影視)藝術類院校都存在這樣兩種教學理念:其一是麵對傳媒行業的激烈競爭,認為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上手就能幹活”,推崇“實踐教學”;其二是根據我們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後勁不足”的一些例證,力主“打好基礎”。這兩種主張都有道理,都不可偏廢。那麼,從“上手快”到“後勁足”有沒有一種共同的決定因素呢?——有。那就是“能力”。
最有效的學習不是“知識儲存”,而是尋找路徑、舉一反三,涵養學習能力、操作能力與研究能力。
於是,我與一些誌同道合的同仁開始了一係列的探索——
探索之一:專業培養目標化
我們是人所共知的專業院校,似乎學生的目標從一入學就是明確的。然而我們的知識組合過程往往都是遠距離的——臨近畢業才實施,前幾個學期所學的東西早就淡忘了,效果不能盡如人意。
因此,我們這些搞專業教學的人,必須及早明確本專業的培養目標。
以“廣播電視編導”為例,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包含著“編劇”、“編輯”、“導演”、“導播”和欄目化或專題性節目中的“編導”等職業方向,為適應上述職業需要,學生須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審時度勢把握題材能力、文學創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調度能力、公關協調能力、設備場地使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還有一條至關重要——“編導”作為一種職業,從起點到終端都是跟人打交道——通過團結帶動一些人策劃、創作,組織引導一些人演繹、傳輸,最終為許多人(受眾)服務。所以,“育人”在我心目中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學生最終能否成為合格的“編導”,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專業技能,而是首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思想、有品位、有愛心、有激情、有自主創新和公關協調能力的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鑒於此,我們應該也完全有條件以適應未來崗位的能力為核心,進行教學構想。
探索之二:課程設置立體化
我在影視藝術學院主教《影視文學腳本創作》和《電視文藝編導》兩門專業課程,所用教材也都是本人的專著。我所說的“課程設置立體化”,就是圍繞前述那些能力的培養,來鋪排理論基礎、營建知識結構、確定實踐形式,並將這些措施融會貫通。
以“編導”為例,其主要專業技能有三個基點:一曰“編”、二曰“導”、三曰“攝製”。那麼我們就嚐試依循這三個基點將專業課程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以影視文學腳本創作為核心,將支撐創作的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形式邏輯學、說唱文學、戲劇概論、視聽語言、文藝音韻學等相關知識,隨著創作課的進程融入其間。通過集中學、連續練,使學生達到對影視文學腳本一會看、二會改、三會寫的目標。
第二單元以電視文藝編導為核心,隨著這門主課的進程同時開設影視美學、大眾傳播學、廣播影視藝術,電視節目策劃、舞台藝術導演、表演、音樂等專業講座或輔導課。通過一學期的集中學習,讓學生一會做節目策劃文案,二會現場導演,三會組織調度相關協作部門。
第三單元再轉入以後期編輯製作為核心,套學錄音、攝像、燈光、舞美、造型、動畫、特技等相關知識。上述三個單元過後,還可以考慮根據學生的基礎、特點和興趣,將前麵所學知識和技能橫向組合,縱深培訓,在“多能”的基礎上攻“一專”。
這種教學方式與常規教學相比較,具備如下創新點:
(一)打破了課程設置“單擺浮擱”、所學知識遠距離組合的局麵,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為中心,橫向串聯所需理論及專業知識,縱向培養專業(職業)方向所需要的各種能力。
(二)相關基礎和專業知識交叉融彙,有利於學生統籌思維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它能行之有效地衝擊“死讀書、讀死書”的風氣,引導學生走上高效務實的求學之路。
(三)有利於發現課程設置、學科建設、專業方向等諸方麵的欠缺、不足和弊端,繼而開拓有關教改、教材、教學活動等方麵的科研課題,對學校的長遠建設大有好處。
(四)有利於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意誌品質的培養。例如:“非典”疫情出現之後,學生們忐忑不安、精力分散、議論紛紛。我結合從生活中選取創作素材的教學,介紹近現代中國經曆傷寒、天花、鼠疫等瘟疫的狀況,介紹在共產黨領導下,北方戰勝“出血熱”、南方戰勝“血吸蟲”過程,介紹毛澤東詩詞《送瘟神》的由來……教育學生們對“非典”疫情既要認真對待、又不要盲目恐慌,一定要堅信我們的黨和國家有力量領導全國人民度過這一關!
“課程設置立體化”的要點,是講授“編”時關照“導”,講授“導”時先鋪“編”,從編到導都要顧及攝錄和編輯等技術手段。在課堂上將常識介紹、規律發掘,與他人成果、本人感悟相互掛鉤,讓學生將聽、看、想、悟、摩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帶動實踐,通過實踐深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