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踏遍青山送書忙——北京市新華書店門頭溝區店簡史(1 / 2)

門頭溝區在北京西部,永定河西岸,以產煤著稱。全區東西長約六十二公裏,南北寬約三十四公裏,總麵積一千四百五十五平方公裏,山地麵積占全區百分之九十八。新華書店門頭溝區店地處門城鎮,三麵環山,距市中心二十五公裏,門頭溝區曆史悠久,漢屬薊縣,唐屬幽都縣,遼為玉河縣,金初歸入宛平縣治,元初忽必烈在此設西山煤窖場。明代宛平縣有十三個鄉,今門頭溝區就是其中八個鄉的舊地。全區現有人口二十八萬,其中農業人口占百分之四十。

1928年成立北平特別市,宛平縣劃歸河北省,門頭溝鎮屬北平市。1952年9月成立京西礦區。門頭溝盛產煤炭,北京礦務局便設在門頭溝區,下設大台、王平村、門頭溝、木城澗、城子、楊坨等礦,是書店的主要服務對象。

1952年新華書店在此建店時,隻有三個人,門市、庫房二十幾平方米,每年銷售十萬元。到1988年全店職工發展到三十人,營業麵積八百七十平方米,書庫用房六百五十八平方米,宿舍用房二百九十九平方米,其它用房九百五十平方米,合計二千七百七十七平方米,圖書品種近一萬種,全年銷貨一百五十萬元。

艱苦創業 勘儉辦店

1952年9月1日,新華書店北京分店在京西礦區建立了新華書店京西礦區門市部。當時條件很差,隻有幾個舊書架,地址在門頭溝東辛房32號,原是一家私人布店,隻有三間破舊房屋,稍加粉刷、裱糊,整舊如新,於1952年9月5日正式開業。群眾看到新華書店四個大字的店招,奔走相告,爭相購買,好象過節一般。

京西礦區門市部開業後,史群任主任,王文華任統計兼收欽員,李崇堯負責各機關、廠礦、學校的供應工作。1952年底,宛平縣門市部合並到礦區門市部。1954年春,付巨川任門市部主任。隨後由安銀海、馮立生先後接任門市部主任。1956年公私合營後,王同生等三人經營的德隆興文具書店合並為新華書店城子門市部。同年大峪,齋堂相繼建立門市部。1958年5月正式命名為門頭溝區。同年6月,市店成立十五個區店,由各區政府領導,北京市店經理華駿,門頭溝區長楊秀如,區文化局長譚天真在大峪門市部召開全體職工會議,正式交接,會上宣布正式成立門頭溝區新華書店,任命馮立生為經理,下設大峪、東辛房、齋堂、大台、城子共五個門市部,1969年、1972年杜宏偉、孫步法先後任區店領導小組組長,1981年劉增智負責區店工作。1982年王希澤任區店經理,1986年劉增智為黨支部書記,劉軍為代經理,1987年劉軍任經理,1983年8月門頭溝區店由大峪新橋路搬至(河灘)城子大街擬號新營業樓。

深入山區 流動售書

門頭溝區是老區,早在1937年,黨就在這裏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據地,書店職工繼承了老區的光榮傳統,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圖書發行工作。

五十年代初,區政府每年都要在齋堂鄉及現在的房山區坨裏(當時坨裏等地歸屬門頭溝京西礦區)舉辦一次物資交流大會.每次交流會,書店都配合流動售書,門頭溝地廣人稀,道路崎嶇,幾乎全是山路,交通不便,書店同誌們下鄉流動供應,全靠兩條腿.每天從早到晚,連星期天都不休息,踏遍了門頭溝的山山水水,村村寨賽,為廣大農村、部隊、學校送去了精神食糧,受到群眾好評。

五十年代初期,鐵道兵第八師開進了門頭溝,開始了豐沙線鐵路的修建,書店礦區門市部由史群、李崇堯、關榮貴組成流動小組,步行百餘裏,途中要鑽七十個隧洞,七十個鐵橋,最長的隧洞達九裏路,深入到戰士們中間,為他們送書,和他們吃在工地上,住在帳蓬裏。有時因為路太遠,一天都吃不上飯,餓的肚子咕咕直叫,渴急了就喝永定河(當時叫渾河)的水,喝完後黃土泥直糊嗓子眼。為此,第八師出版的戰士報對書店進行了報導和表揚,李崇堯被評為市文教群英會先進工作者。1959年門頭溝區店被評為市店級紅旗區店。五十年代書店職工就是這樣幹的,他們不講八小時工作製,一幹就是幾個月,都不回家,更不講什麼福利待遇,靠的是一種為圖書發行事業的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