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穀縣位於北京東部,距北京約七十公裏,因三麵環山,故稱平穀。全縣總麵積一千零七十五平方公裏,有二十一個鄉,二百八十六個村,共三十六萬四千人。盛產幹鮮果品,尤以大柿子、核桃、紅肖梨享有盛名。
平穀縣是革命老區。早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解放戰爭的需要,黨的出版發行事業就在這裏發展起來。1947年6月,平穀縣建立了新華書店。當時屬縣委直接領導,業務方麵由冀東十四軍分區新華書店指導,分區書店常駐平穀的巡視員是劉義勇。書店地址在現今的舊城,即北門街44號。有門市三間,原是私人布店。第一任經理是張春元。在靠山集、馬坊、峪口、大集鎮設有門市部,總共隻有十一個人。
平穀縣雖然解放較早,但還是個拉鋸地區,距縣城二十公裏的三河縣,駐有國民黨軍隊和還鄉團。敵人經常出來騷擾,情況緊急時,書店就根據縣委的指示,及時轉移到南山、北山或東山等地,把圖書、課本和其它物品隱蔽起來,那時可以說是半遊擊的書店。當時書店經營的圖書、課本,絕大部分是木版油印,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毛主席著作單行本,以及自編自印的小冊子等。為了節省經費支出,方便群眾,書店還兼營一些文具。書店職工是半供給製,每人每月發給一百六十斤到二百斤小米,交夥食六十斤,別無其它報酬。下鄉賣書,都是人背、驢馱,還要帶著槍枝,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大家工作熱情很高。那時沒有專職人員,經理也站門市,下鄉流動供應。門市逢集開門營業,平時關門下鄉,走村串校,趕集擺攤,書店與當地幹部,群眾親如一家,許多教師,各村的教育委員,凡是進城辦事,必到書店來歇息敘談,書店成了“教肓之家”。
隨著全國行政區劃的調整,平穀縣新華書店的隸屬關係也不斷在變化。1951年歸屬新華書店河北省分店領導。1952年正式命名為新華書店平穀支店,成為獨立核算單位。1958年劃歸北京市新華書店領導。從1949年到1953年,平穀縣新華書店人員變動也很大,分區書店派馬義倉來平穀書店。同時為充實其它書店力量,又將部分骨幹同誌調出。陳生調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楊永俊調房山縣新華書店,鄧寶華調良鄉縣新華書店,為發展各地書店輸送了幹部。
五十年代,平穀縣店門市部陳列圖書近千種。當時暢銷的圖書是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以及配合政治運動的一些圖書。文藝作品《高乾大》、《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李有才板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董存瑞》、《誰是最可愛的人》、《方誌敏》等,很受讀者歡迎。圖書發行是緊緊地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進行的。哪裏開大會,作報告,書店同誌就到哪裏去賣書。在抗美援朝時,平穀縣店還受中蘇友好協會委托,定期往朝鮮前線發運圖書,贈給中國人民誌願軍閱讀。
1952年,縣店地址遷移到舊城內路北,四間門市,經理是由通縣書店調來的王進良。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書店加強了經營管理,健全了各項規章製度,如商品保管轉移製度、農村發行人員取退書製度、門市銷售製度、批發製度、各項財務開支製度等。同時,取消商業信用,一律實行現金交易。1953年,為了加強農村發行,平穀縣店開始在農村供銷社發展圖書代銷工作,到1955年,在各基層社發展建立代銷點二十處。通過縣店的輔導與幫助,各代銷點發揮優勢,有力地滿足了我縣廣大農村讀者的需要,1956年、1957年,河北分店兩次召開河北省新華書店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平穀縣店陳希林和通縣縣店賴克作為通縣專區新華書店先進工作者出席了會議。
1958年在上級部門指示下,縣店籌建了四個民辦書店,有峪口區、韓莊區、大華山區和馬坊區。每個民辦書店由區政府配備二至三人,因陋就簡,建起了門市。1958年底,賈嶺山調任縣店經理。195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北京市文教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平穀縣店陳希林、張國漢出席了會議。
1963年,平穀縣店堅定地麵向農村,開展了“五好”競賽活動,狠抓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疏通農村發行渠道,大力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將年富力強的職工配備農村組,常年下鄉。1965年,北京市店倡導學習懷柔縣店背簍精神,組織各郊區縣店經理到懷柔深山區參加背簍售書。為了支援農村,市店還派東城區店柯複爵、西城區店董漢琪、崇文區店張存信到平穀縣店協助開展農村發行工作。他們和平穀縣店發行員一起上山下鄉,用放幻燈、說快板等多種形式,宣傳推薦圖書,為了聯係群眾,縣店農村發行員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並且都學會了理發技術,利用售書空隙,為山區群眾玥發。那時山區農民生活還比較困難,農村發行員就收購廢品換售圖書。發行員常年上山下鄉宣傳推薦書,半個月返店一次,補充書源和進行學習。懷柔縣店的背簍精神,極大地推動了我縣的農村發行工作,全店職工不畏艱難,為深山區人民輸送精神食糧。有的山村,道路崎嶇,自行車推不上去,隻能身背、肩扛。平穀縣深山區的村村寨寨,灑下了書店同誌的汗水,受到了山區農民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