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市醫藥衛生科研成果重點簡介】
(一)基礎醫學
1.BPI23—Fcγ1重組抗菌蛋白的研究首都醫科大學免疫學係對本課題進行了係統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過殺菌/滲透增強蛋白(BPI)的基因工程重組產品工藝及生物學功能研究來研製出一種新型的、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生物類新藥。為臨床革蘭氏染色陰性細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疾病治療提供一種新型治療手段、避免傳統的化學藥物所造成的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該項技術成果的主要性能指標為利用BPI23可廣譜殺傷革蘭氏染色陰性細菌和有效中和細菌內毒素的作用特點、並將其與IgG1FC片段(Fcγ1)進行基因融合重組,製備成BPI23—Fcr重組蛋白。通過Fcγ1的大分子並聯來克服BPI23小分子易在體內降解的不足,並可進一步增強Fcγ1誘導的調理作用和激活補體作用。該重組抗菌蛋白的研究成功,將為克服細菌耐藥和為臨床G—菌樣微生物感染,包括G—菌敗血症、內外源性內毒素血症及休克的防治開辟一條嶄新的途徑。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肺結核影像診斷的研究北京友誼醫院、煤炭工業職業醫學研究所、北京胸部腫瘤結核病醫院、北京佑安醫院課題組針對肺結核近年來的發病特點,著重研究了CT對於肺結核與肺癌的鑒別診斷,以及對免疫損害患者肺結核的診斷價值,這對於提高肺結核的影像診斷能力、改善肺結核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義。作者采用影像與病理對照的研究方法探討球形結核CT增強所見的病理基礎、肺彌漫結節CT影像的病理基礎,采用CT所見與支氣管鏡及病理對照的方法探討支氣管結核的影像學表現。在病例的分析上使用多種的統計學處理方法,還通過誤診的病例分析提出一些征象對於肺結核鑒別診斷的限度。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不同形態肺結核的鑒別診斷的要點。此項研究有以下的創新點:采用較大組(42例)的球形結核病例研究CT增強的表現,並對照其病理基礎,提高診斷的可靠性;用最大似然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PIS)研究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及支氣管播散性肺結核的CT診斷方法;在國內首次報道從大組的腎移植(2200例)及艾滋病(100餘例)病例中發現的肺結核20例,總結出免疫損害肺結核的影像特點和鑒別診斷要點。此項研究的結果提高了肺結核的影像診斷水平。如:球形結核的CT增強診斷正確率為92.4%,肺彌漫結節的診斷正確率為86.7%。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3.缺血半暗帶神經元凋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幹預措施研究北京天壇醫院采用分子學及連續病理切片技術,對實驗動物大鼠腦缺血區半暗帶神經元凋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幹預機製進行了研究。本實驗證實:腦缺血神經元凋亡具有時空變化的規律,局灶性腦缺血後1小時即存在細胞凋亡,隨著缺血時程的延長,缺血24小時凋亡細胞數量達到高峰,可持續存在1周左右,細胞凋亡為缺血半暗帶神經元死亡的主要方式。在缺血過程中對環氧酶-2的表達,呈現雙向作用,具有量效關係,Caspase-3是細胞凋亡的執行者,隨缺血時程稍延長其活性形式P20蛋白免疫陽性細胞數量有增加趨勢。Ref-1是DNA損傷修複酶,其表達減少與凋亡細胞增加呈負相關。本實驗結果表明FDP可顯著性減少缺血性腦組織的麵積,減輕缺血腦組織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可上調半暗帶脫嘌呤/脫嘧啶核酸內切酶表達水平,增強腦組織對缺血損傷的修複能力,減少缺血半暗帶細胞凋亡發生,阻止腦梗死範圍進一步擴大。本課題用天麻素、尼莫通及1,6-磷酸果糖能有效上調Ref-1表達,具有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有助於闡明半暗帶變化發展的分子生物學機製,對腦卒中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硬性乳管內窺鏡下乳管內病變的研究北京朝陽醫院采用自行設計的乳管擴張器使硬性乳管鏡置入乳管較為方便,通過模數轉換技術將鏡下圖像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並能儲存打印,為乳管內病變的診治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影像學依據,從而提高了乳管內鏡診斷乳管內病變的準確性。自1998年12月~2001年7月用此項技術共診斷150例乳頭溢液患者,其中95例行手術治療,發現15例臨床不易發現的早期乳腺癌,與術後病理相比較,其準確率為96.7%。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5.高壓氧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凝血相關因素的影響北京朝陽醫院采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動態監測高壓氧治療前後不同時期腦缺血再灌注大鼠和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血液蛋白C(PC)、總蛋白S(TPS)、D—二聚體(D—dimer)和抗心磷脂抗體(ACA)等多種指標的變化。研究結果:高壓氧治療顯著提高腦缺血再灌注大鼠和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液PC、TPS水平,降低IgG型、IgM型ACA水平,有助於恢複凝血、抗凝及纖溶係統之間的平衡,阻止血栓形成的病理進程;顯著提高患者的基本痊愈率和顯著進步率。同時也闡明了高壓氧的作用機理,積極有效地利用高壓氧療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提供理論依據。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H—UPPP手術及相關基礎研究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對H—UPPP手術及相關基礎研究課題首先進行了解剖學研究,發現在齶帆張肌、齶帆提肌和懸雍垂之間存在齶帆間隙,首次在國內外提出齶帆間隙這一解剖結構。經MRI檢查發現OSAS患者齶帆間隙脂肪組織是同體重指數對照組患者的1.9倍。基於上述發現,研究者設計了H-UPPP(懸雍垂齶咽成形術)術式治療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新的改良UPPP手術的創新點是完整保留懸雍垂,並在手術期可恢複到正常狀態;手術還保留正常的口咽部形態結構和功能;擴大軟齶切除範圍,使手術後局部軟組織塌陷性減少。從1998年開始已完成H—UPPP手術1025例,對其中263例患者手術6個月後隨訪有效率為54.5%,AHI<50%的患者有效率為72.5%,無其它並發症。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7.多種增殖性疾病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本項目進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高效穩定的逆轉錄病毒載體,並利用這種逆轉錄病毒載體攜帶HSV的TK基因轉染GCV作用後,可以明顯抑製肝癌細胞生長及其在裸鼠體內成瘤;轉染攜帶P16基因可以抑製人乳腺癌Bcap—37的生長及在棵鼠體內成瘤;攜帶SOD或H0—l基因導入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可以抑製細胞增殖。研究表明,上述基因治療不僅對惡性腫瘤,而且對非腫瘤性的細胞增殖性疾病均有潛在的應用前景。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臨床醫學
1.限製性門腔靜脈側側分流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對門靜脈高壓症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本課題針對我國外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門靜脈高壓症,從基礎到臨床角度,率先提出了門脈高壓症外科治療的新術式——限製性門腔靜脈側側分流聯合脾切除術,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的技術創新,應用限製環及肝動脈強化灌注術後,使腦病的發生率由10.2%下降到5.1%。同時又對圍手術期肝功能的保護進行了係統研究,並進行了有關發病機製及延緩肝纖維化進程的基礎研究。使門脈高壓症的防治水平得到提高並廣泛在臨床上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本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