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該中心健康教育所起草了《北京健康城市規劃(2003~2007)》以及《健康促進大學工作標準》;撰寫了《北京市社區、醫院和行業單位健康促進工作標準》;改編了眼保健操掛圖,製做了預防高血壓、預防腸道傳染病、防止細菌性疾病等宣傳畫10萬份。北京健康報全麵改版。召開了健康城市研討會,舉辦了健康促進醫院培訓班,健康促進醫院工作全麵啟動;開展了“健康、時尚、減肥”大型公益活動;舉辦了由1400多名小學生參加的肥胖小學生趣味運動會。舉辦了別開生麵的衛生宣傳日活動,包括300多名大學生參加的奧林匹克日活動,艾滋病日SOHU網上直播活動,糖尿病日專家懇談會,學生營養日3萬名小學生參加知識競賽;目前全市已有127所中小學校成為健康促進學校。全麵參與承擔了市政府143號折子工程。在北京20個社區建立生活方式疾病綜合防治示範區。2002年《健康》雜誌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署“雙效期刊”稱號,並榮獲北京市科委2002年度優秀科技期刊獎。
教學培訓完成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98級26名學生課堂教學工作;完成北京大學醫學部預防醫學函授大專班99-2000級2個班99名學生的麵授輔導工作及98級畢業實習、論文答辯、畢業典禮等工作;舉辦了流行病、計免、食品衛生、環境衛生、應急、質量管理、慢病、毒理、消毒、防護、中心實驗室等國家級、市級繼續教育認可項目35項,其中國家級5項、市級30項,培訓2136人次。該中心派出125人次外出進修,接待來中心進修人員31人次。對從業人員共辦班199班次,培訓食品、公共場所從業人員31840人次。
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5項。共有在研課題99項。
召開了第一屆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中心學術年會。參加評選論文139篇,其中檢驗專業33篇,公共衛生專業44篇,職業衛生專業40篇,流行病與計劃免疫及慢病、消毒專業22篇。有30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等獎4篇,二等獎8篇,三等獎18篇。有5篇文章做了大會發言。向各種核心期刊投稿132篇,錄用74篇;各種會議投稿16篇,錄用10篇。
有3人入選衛生人才“十百千”工程,其中曾曉為“百”培養對象;雷海潮和薛穎為“千”培養對象。雷海潮在全市科技新星年度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改革與管理順利完成了機構和體製改革的平穩過度。2003年1月9日~13日,一次性通過了實驗室國家認可的現場評審。該中心通過的ISO/IEC17025標準是目前國內實驗室檢測能力和檢驗體係最高級別的審核。共申報525個項目,946個參數,涉及9個專業,10個領域,11個檢測室。執行標準及標準方法225個,非標準方法36個,是全國申報參數最多的省份。
通過了全國食品汙染網微生物檢驗質量考核。這次考核是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對全國食品汙染物監測網的11個食品微生物實驗室進行的室間質量控製盲樣考核。通過了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評審組對中心進行的克倫特羅等β-興奮劑的計量增項認證。
新的《職責規範及規章製度》經過自上而下反複討論和修改,由中心辦公會討論定稿,正式印刷並公布實行。
國際交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WHO、土耳其、法國、韓國、德國、意大利等14批外賓共36人來中心進行考察交流,主要內容有:考察了解我國食品安全和管理工作,考察建在該中心的放射性核素台站工作情況,了解北京市開展滅蟑螂的情況。WHO西太區官員考察北京市流感監測工作,澳大利亞、美國專家為中心做學術報告。出國考察學習共14批,22人次,出訪國家和地區有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美國、日本、越南、瑞士、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典、泰國、加拿大、德國、菲律賓、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工作考察。
精神文明建設開展黨員“雙學”教育活動,開展了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組建了中心成立以來第一屆工會委員會,成立了工會經費委員會。選舉出第一屆團委會。順利通過了市衛生局首都文明單位複評工作。
在北京市“十六大”衛生保障工作總結大會上,該中心獲得了“十六大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留念”紀念牌,邱五七獲得了“圓滿完成十六大醫療衛生保障任務”榮譽證書。本中心學校衛生所被評為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先進集體,王紹麗被評為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先進個人。
評選先進集體7個(其中質量管理辦公室獲突出貢獻集體稱號),先進班組15個,先進個人58名。優秀項目8個。
基本建設實驗教學樓、防病樓相繼竣工並交付使用,總投資3340萬元,建築麵積11987.32平方米。
中心實驗室改造工程全部竣工;SPF級動物室改擴建工程完成並通過北京市動物管理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驗收。項目總投資約400萬元,總建築麵積約700平方米。中心新疫苗庫竣工投入使用。
建成了中心局域網,辦公自動化係統正式啟動。該辦公自動化信息係統集收文、發文、檔案查詢、辦公行政事物、信息服務、電子郵件、中心文化於一體,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模式,使信息管理和業務處理有機結合,規範了工作程序。(劉輝)北京急救中心(前門西大街103號)
郵編:100031電話:66098114
事業概況職工635人,其中正、副主任醫師26人,主治醫師45人,醫師(士)113人,護理人員173人,醫技人員46人,工程技術人員19人,行政後勤人員172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41人。
120受理群眾電話94303人次,出車搶救患者56263人次,搶救車出車11548車次,急診9780人次,手術439人次,接收住院1862人次。
院前工作在120通訊係統改造工程全麵完工、北京120醫療救援指揮中心正式啟動的基礎上,按照北京市區域衛生規劃的總體要求,完善全市現有120急救網絡,實行網絡的三級管理,明確職能和職責,製定管理細則,規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製。同時,從網絡的發展和市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擴建新的市內急救網點。陸續建成了房山、門頭溝、順義、懷柔急救分中心,開通了120郊區急救專線,使120急救網點的覆蓋率大大提高,落實了市政府為市民辦的60件實事之一。
為了拓展急救工作空間,開展了對全市醫療衛生資源的調查。按照城區急救半徑3~5公裏、急救反應時間小於10分鍾的標準,對全市76家醫院的急救現狀和發展進行分析研究,擬在近年內擴建包括80家醫療單位組成的全市急救網絡係統。同時,對現有全市急救網點和直屬急救站,按照不同地區的人口分布密度,重新進行規劃和組合,從分散直屬區站管理逐步過渡到大區站管理。
在堅持院前院內一條龍搶救的同時,重新審視服務流程,提出“急救工作全天候、優質服務全過程、搶救工作全方位”的三全服務標準,創新120的服務新模式。院前急救提出“急救服務工作前移”,從接到報警電話就是主動為病人提供急救服務。院前以提高派車、出車速度入手,簡化派車流程,加強對調度人員計算機操作、外語會話能力、地理知識的培訓,提出了二次振鈴必須接聽的服務標準,實行用車高峰期司機、醫生走出值班室在車內待命的新措施。同時增加了值班搶救車的數量,強化三報告製度,保證在現有條件下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急救現場的要求。
院前急救工作主打“質量牌”,重視病曆、處方、死亡證明等醫療文件的質量管理。急救科專門抽出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高年資醫生組成質控小組,對每一份院前病曆進行質量檢查,並適時地利用院前交接班的機會進行分析、講評,對特殊的病例,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討,提高了急救科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院外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90%,心肌梗塞導致猝死病人搶救成功率在85%以上,處於全國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