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懂禮讓,頭破血流(1 / 2)

禮是什麼?禮就是協調強者與弱者的尺度。強者會遇到更強者,弱者會遇到更弱者,因此,每個人都需要用禮來裁判!

禮讓是什麼?禮讓就是按傳統的文明禮數來謙讓。70歲的老太太給20歲的小夥子讓座,這種讓不是禮讓;隻有20歲的小夥子給70歲的老太太讓座,這才是禮讓。

不會禮讓的人不懂禮的重要,更不懂禮讓的深奧,他們也許會自感是強者,要將禮貌這個裁判一腳踢開。那麼,好吧!一個更強者上場了,不會禮讓者等待的隻能是頭破血流!

我國曆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道德標準講究禮義廉恥,而在待人接物中特別強調“禮義”兩字。它要求人們待人恭敬熱情,懂得尊重人、關心人,待人寬容,以和為貴,與人為善,要求懂得禮尚往來,懂得知恩必報,以德報怨,以直報怨。

而在禮義之中又特別強調“讓”這個字。古人曰:“讓,禮之主也。”(《左傳·襄公十三年》)意思是要求對他人恭敬、謙讓、禮貌、有禮節。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

正如古人所說的:“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引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紋。”意思是說,恭敬而不懂禮義就會徒勞,謹慎而不懂禮義就會膽怯,勇敢而不懂禮義就會混亂,直率而不懂禮義就會刻薄。的確,禮義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個人的修身養性方麵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其實,講究禮讓,亦並非我國的“特產”。凡社會的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必然會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禮讓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禮讓卻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生活中也有有許多人都不懂禮讓,不會禮讓。

譬如,因為不會禮讓,每當人們的利益重新調整或分配時,一個個都爭得臉紅脖子粗,不僅要將屬於自己的一塊蛋糕盡快地切到自2的盤子中來,還想將他人的蛋糕切到自己的盤中,合法的手段用之,不合法甚至是違法的手段也用之。於是,公開大吵大鬧的有之;背後暗算他人、下絆子的有之,為了個人的利益,人性都變得赤裸裸的,人際矛盾和衝突也就因此而擴大、激化,對這些人來說,什麼禮不禮的,更無所謂這個讓字,隻要個人利益能到手,什麼都不顧忌,文明禮貌被這些人拋到垃圾堆裏去了。

因為不會禮讓,人們也就不會講文明、講公德。譬如,在公共汽車上,“老弱病殘專座”這幾個大字寫得又大又黑,然而現實是:盡管七八十歲的老人在一旁站著;一些年輕人仍然佯裝不見地坐在那裏,有的假裝睡覺,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本來,我們國家的人口眾多,但經濟發展並不很平衡,因而處處顯得擁擠、嘈雜,在這時,如果人們都能忍讓一點,禮貌一點,相互關照一點,人們精神上緊張程度則是可以減輕的。但是,有的人偏不這樣,在公共汽車稍被他人碰了一下,就跳將起來,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還拳腳相加……彼此之間似乎有什麼深仇大恨,此時的人們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禮讓不禮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