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遭逢人生大轉折,或遭受大的打擊時,產生求死的念頭,認為活著很痛苦不如死掉算了!
求死或許也是一種解脫。是不是真的解脫很難說,不過這裏我們隻討論現實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嗎?他也一樣強調現實的重要,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也從另一側麵反映了逆境中的生存智慧。
“好死不如賴活著”強調的是:活著總比死了好,因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這代表的是一切現實的結束,包括希望。可是隻要活著,雖然活得很痛苦,很絕望,但總是存在著希望。這麼說,似乎不太能體會想死的人的心情。事實上,心情是個人的事,你的心情如何,沒有人在乎。
自殺是懦弱的象征,實際上他不是被對手打敗,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敗!
因此,與其“好死”不如“賴活”。
所謂“賴活”是指辛苦地活著,委屈地活著,卑微地活著,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現實地活著。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態度,其實就不會想死,因為他已經對“活著”的要求降到最低,這種心境已與“死”差不多了。當一個人有了“賴活”的態度,一切境遇便會開始轉好——不是境遇真的轉好,而是因為心境已從原先處於“死”的狀態中,逐漸由死而生,任何事物都充滿了新鮮的意義與價值,而由於心境曆經了一趟“死亡之旅”,再由死而生之後,人生觀也會產生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人!
人生競技場上生存競爭的勝負是沒有規則的,既看過程,也看結果,而有了結果過程就不重要。人們隻會向最後的勝利者獻花,而不會向中途棄權的人致敬。要想做個打敗別人的勝利者,首先要做個戰勝自己的勇者,而你唯一依靠的便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在大徹大悟中堅持的一份韌性。
隻要軀體不死,心境絕對有蘇醒的一天,軀體一死,便什麼都沒有了。
弱者也有一片天,但死者隻有一坯土,這就是逆境中的智慧!
第七章 激發潛能,喚醒沉睡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