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區,利用江河落差興建起來的各類農村小水電站,目前經營上基本都是各自為政,獨立核算,線路不並網,虧盈均自負,這種管理帶來的弊病顯而易見:效益低下,人心渙散,設備老化,供需不均,入不敷出。為了改革舊的管理體製,尋求新的發展路子,桑植縣西部地區的幾個鄉鎮,自1988年5月起在全省率先實行小水電站合並的管理辦法,即經縣政府批準,在該縣排岔口設立了一個小水電管理站,統一管理了潭口、大建壩、廟咀河、花蘭、河口、蹇家坡等6個小水電站,同時將嶽虎灘、芭茅溪、劣水等3個小電站並網管理,自管內的小電站實行統一核算,並網的3個小電站實行買賣經營,經過數年運行操作,實踐證明這一新的管理體製有著極大的好處。
首先,小水電站施行聯合管理後,擴大了生產規模,滿足了桑植西部地區的用電要求。特別是豐水季節,各小電站多餘的電還能通過該管理站輸送給縣電網,枯水季節又能引進縣網的電能,從而保證了用戶的正常生產生活用電。據統計,1988年前,9個分散的小水電站平均裝機僅有2000餘KW,年均發電量僅200多萬千瓦小時。1988年成立管理站後,所轄的小電站突飛猛進,到1994年底止,已實現裝機3110千瓦,供電量達1033.7萬千瓦時,為1988年的5倍多。如今,該管理站除了擔負本縣西部鄉鎮的供電外,還擔負了鄰近的湖北省鶴峰,自治洲的龍山、永順等縣的部分鄉鎮供電,總計達23個鄉鎮,人口超過25萬。
其次,小水電站實行聯合並擴大規範之後,為社會也為本身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了解,該管理站所屬的6個小水電站,過去由於各自為政,單獨管理,在經濟上幾乎沒有什麼效益可言。譬如原嶽虎灘電站,裝機容量1000KW,年發電量僅為60多萬千瓦時,平均年收入不到3.5萬元,投產6年,竟無一分錢的盈利。廖家村鄉潭口電站,總裝機285Kw,每年發電40多萬千瓦時,平均產值僅一萬多元,幾乎談不上什麼效益。象這類小電站,雖然水能資源豐富,但因工業基礎薄弱,以農用電為主,自然村既小而且居住分散,線長麵廣,用電量小,設備利用率極低,對水能資源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小電站實行統一管理後,有效地解決了電量供需矛盾,電網一聯通,就大大創造了經濟效益。原來一些縣鄉辦企業,因為用電不足,隻能按季節生產。小水電聯通後,保證了用電的供應,各項生產指標也大幅度上升。以芭茅溪紙廠為例,該廠去年總產值僅20多萬元,現在保證了用電供應,年產值已達400多萬元。社會用電量的增加,反過來又促進了水電管理站的綜合效益。到1994年,該管理站銷售電量收入已達134.75萬元,今年計劃完成電銷售收入165萬元,管理站利用電費收入,既增加了職工福利,又擴大了再生產規模。幾年來,該管理站先後為職修建了5棟宿舍,一棟辦公樓,總麵積達2600多平方米,實現機房改造4處600平方米,新裝機2處,改造一處,組織架通線路300多公裏,另外還興建了一個球場,一處電視接收站安裝了載波、程控通訊各一套,總投資達120多萬元。
此外,小水電合並之後,人財物得到了統一管理,職工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各小電站技術力量大大加強,職工的福利待遇有了保障,收入也增加了,這些都是實行統一管理的好處。
排岔口水電管理站作為農村小水電聯辦成功的範例,記者認為它的經驗很具有推廣價值。如果山區農村小水電普遍走合並聯網管理的路子,此舉將會加速農村電氣化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