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好望角”上一明珠(1 / 2)

位於四川東南部的黔江地區,轄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百柱5縣,其地理位置猶如嵌在湘鄂黔三省的一角,故而被人彌為天府之國的“好望角”。

初冬的一日早晨,我們幾位記者從湘西龍山乘車出發,經成豐向黔江這個“好望角”駛去,100多公裏路走了近lo小時。沿途道路凹凸不平,汽車顛簸不止,我們初嚐了“蜀道難”的滋味。然而,車抵黔江,峰回路轉。那裏的一切感受,卻又令人欣喜不已。

黔江,此地其實並無一江。它的地名由來,在清光緒《黔江縣誌》裏這樣寫道:“縣本無名,以黔江名者,緣黔中所出之烏江以為名。”另據考證,唐代黔江轄及烏江沿岸,時烏江亦稱黔江,故縣以黔江命名。不過,更令我們神往的是,這片土地還和賀龍元帥緊緊地連在一起。

據紅二方麵軍戰史記載,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曾在湖北鹹豐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上討論製定了紅三軍向“酉、秀、黔、彭”發展,從而開辟湘鄂川黔邊新蘇區的戰略方針。會後的第3天,賀龍即率紅三軍從活龍坪出發,長途行軍120餘裏,一日之間連打三仗,連續攻破了守敵周化成在大壩、中壩設立的兩道防線,於傍晚時分一舉攻克黔江縣城。過了一星期後,紅三軍主動撤出該城,又回到了活龍坪。1934年初,賀龍親率紅三軍多次深入到黔江、酉陽境內的蓬車、五裏、馬喇湖、官莊、楊家坳、黑水、毛壩、興隆、木葉、小戚等10多個區鄉進行革命活動。1934年5月,賀龍又率軍渡過阿蓬江,一度占領過彭水縣城。6月初紅三軍進入酉陽,在南腰界建立了一塊大本營,直至10月與紅六軍團勝利會師,才離開黔江地區,向湘西挺進。

賀龍在川東南留下的革命業績,在戰爭年代曾極大地鼓舞了當地人民的革命鬥誌。大西南解放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土家、苗、漢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從政治上翻了身,但由於地理交通等客觀條件的限製,這裏經濟上的發展步伐一直很緩慢。1987年以前,人們將黔江概括為“不三不四,不上不下”的地區。所謂“不三不四”,即不屬三峽省又不屬四川省的意思。因為國家曾計劃籌備三蛺省,黔江其時被計劃劃為三峽省區,四川省就不管轄了。但後來因種種緣故,三峽省沒有建,黔江地區自然受了很大影響。中間有10多年不被重視,甚至在1985年前,還沒有一個廳級幹部到過黔江。所謂“不上不下”,即國家計劃的三峽工程醞釀了多年,因為久未立項,對該地區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影響,比如許多電站就因受三峽工程的牽製而未能審批被耽擱著。該地區也成了四川有名的蘭無地區:即無電、無路、無工業。經濟發展十分落後,截至1987年,全區5縣農民人均收入僅182元,最少的縣人均僅78元,糧食收入人均不過200公斤,全地區有4萬人住著岩洞或窩棚。

1988年,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到黔江幾次考察後,為加快黔江幾個邊區縣的經濟發展,決定將原屬涪陵地區管轄的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石柱5縣獨立劃分出來,成立黔江地區。現在黔江地區除上述5縣之外,還新成立了一個酉沱經濟開發區,5縣一區共轄270萬人口。該區剛成立時,僅有開辦費500萬元,城區沒有幾棟住房,條件十分艱苦。機關幹部,包括地委書記和行署專員,每天上班都要趟水過河。就在這種百業待興的現實麵前,地委行署一班人學習當年紅軍的革命精神,艱苦創業,帶領群眾堅定地選擇了一條發展黔江的路子“打基礎,建基地,立支柱”。建“一站(大河口電站)、三線(周邊國道線改建,現代通訊線和輸變電線)、五條龍(兩煙、蠶桑、畜牧、林產、礦產)”,各縣圍繞這一思路,根據自身特點,都突出抓了支柱產業和開發重點。同時,地委行署還製定了“三、四、五”計劃,即決心從1989年起,初戰三年解決溫飽,續戰四年擺脫貧困,再戰五年奔向小康,用12年時間根本改變貧困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