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風飯局上,李明文介紹了發現這大墓的始末。
這墓葬的發現是一個意外。
陝西省自古以來就是文物大省,是因為這片土地上產生了燦爛的文明。
現今的寶雞市,更是這片文明的中心。
在寶雞的鳳翔,在古時候舊稱雍城,在秦國遷都鹹陽之前,雍城做了秦國將近三百年的都城,所以這裏有很多文物古跡。而且雍城一帶,帝王陵墓也甚多。
當然,說帝有些不準確,春秋時期的秦國還是隸屬於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國君隻能稱王。
當然,咱們這裏不探討曆史,隻講發現墓葬的經過。
有一次,市文物局下鄉搞調研的時候,聽說鳳翔縣靈山有一塊地。不管是雨天還是旱季,莊稼總是長不好。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信息,市文物局聽說了很重視,馬上派人探查。
探查的工具是洛陽鏟。
這洛陽鏟還是根據以前盜墓者所用的工具做出來的,盜墓者的智慧是無窮的,毫不誇張的說,這洛陽鏟是探測地下土層的第一神器。
根據探查,果然這塊不長莊稼的地底下麵出現了五色夯土。
這五色夯土是秦漢時期墓葬最明顯的特征,五色夯土是用黃土,灰土,糯米汁等材料製作,夯實之後,是做城牆的材料,因為其堅固,墓葬也用它來防盜防潮。
如果是一般的五色夯土,市裏不能挖掘,那省裏也完全可以決定是否挖掘。
但是,這件事卻上報到了部裏。
這並不是省裏想邀功,更不是要申請經費,而是因為他們發現的這五色夯土的範圍太大了,大到了一般人無法想象。
按照初步測算,在鳳翔縣靈山發現的這五色夯土層的範圍,長達四百米,寬達三百米,做勘探的研究員都嚇呆了,他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墓葬,甚至聽都沒聽說過。
甚至實地勘察的研究員都分不清這究竟是墓葬還是城郭。
因為這城郭和墓葬都會采用這種五色夯土牆。
不過最後洛陽鏟打到了下麵三十多米處,仍舊還有五色夯土層,文管局的研究員們才確定這就是個一座墓葬,而且還是一座超級罕見的大墓。
這個大墓按照五色夯土的大小推算,這墓葬的大小絕對是絕無僅有。
正因為這墓葬太大,所以省裏才請示了部委,詢問是否進行挖掘?
這不,就派來了左教授一行人。
左慶明聽李明文介紹完了情況,問道,“你覺得,如果咱們現在要進行挖掘,最大的難點在哪裏?”
“我感覺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找到墓葬的入口。”李明文說道。
“入口?為什麼要找入口?難道我們不能從上往下一層層的發掘嗎?”左慶明接觸過的先秦墓葬,一般都是從上往下一層層的發掘,根本沒有找入口一說。
“這個,這個,按照咱們探明的這個墓葬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如果按照常規方式挖掘,這個墓葬的挖掘時間恐怕很很長,或許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聽了李明文的話,左教授點點頭,如果真是按照常規發掘的話,情況的確如此,時間上會拖的非常久,因為這種發掘,肯定不能用現代化的工程機械,必須用人工一點點的往下清理,記錄並收集所得到的信息。
“另外,我們在近三十米的深處,還發現了流沙層,因為這個深度已經是我們洛陽鏟能夠探測的最大深度,而且這流沙層的厚度未知,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流沙層就是為了防盜。根據經驗,流沙層下,應該還有一層夯土層,這流沙層再加上夯土層,所以這個墓葬的深度可能會超過五十米。”
“流沙層?先秦的墓葬裏就出現了流沙層?”左慶明驚訝的問道。
“我們中很多人對這個發現也表示了質疑,如果能夠證實這墓葬的確是先秦時期,那這流沙層的防盜曆史又要往前推幾百年了。”
左慶明仿佛沒聽到李明文的話,他自顧自的思考流沙層的原理:流沙層固然是為了防盜,也有吸水防潮的作用,另外這墓葬如果建在流沙層之上,那就危險了,因為一旦挖錯了方向,導致流沙的流動,這墓葬也會隨著流沙下沉。
當然,最後這種情況很少見,需要極高的技術含量。
如果這裏真有流沙層的話,那采用常規挖掘似乎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考古工作者的風險。
不過這樣最大的壞處是時間太長,人工一點點的清理夯土,這是個費時費力的活,十年,似乎差不多就是這個時間。
左慶明很明顯不願意在這裏呆上十年,就算左慶明願意,恐怕他帶的這些學生也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