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被稱為《道德真經》,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過是一本書,但是實際上我們今天的人根本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道德經》,我們現世流傳的《道德經》隻是曹魏時期的王弼所注的注釋本。
《道德經》絕非隻是一本普通的哲學書籍,而是一本無所不包的“萬經之王”。
例如,老子隻用了十三個字,就闡述了世界和道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然後又用了十三個字概括了修道的真諦和方法: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字,但是這五千字有多深奧?從先秦以來,光是研究《道德經》衍生的著作,就有三千多部,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不下於一千種。可以說很多人隻要真正理解了《道德經》中的一段話,就可以取得某方麵的驚人成就。
而這些人所看到的並非是老子的原著,真正的《道德經》,幾乎沒人看過,後來便被供奉於這天池底的洞天福地之內。
放在隱仙派洞府之內的老子書寫《道德經》,並不隻是一部書,而是一個陣法,一個可以吸納天地靈氣的陣法,一直緩慢卻持續的吸收著自然的靈氣。
而這股靈氣是由《道德經》的書寫者老子李耳的靈氣所引發,天地靈氣經過了《道德經》內暗藏陣法的整合,所以兩種靈氣係出同源,如出一轍。
但是唐丁細細感受,這石板中的靈氣並非隻有這一種,還有一些弱小的靈氣。當然,這個弱小隻是相比較《道德經》的弘大說的。
難道這石板中的靈氣並非來自一處?
這是怎麼回事?
首先這塊石板,絕對不是一塊普通的石板,是本身就帶有靈氣的,這是無疑的。但是就算再有靈氣的石板,也不可能靈氣充裕到這個程度。
所以,這石板中的靈氣,主要來源還是人。
老子把自己對天、地、自然規律的理解,都刻在這塊石板上,所以這塊石板也就成了一個濃縮的天地,暗合了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所以石板也在不斷的吸收了自然的靈氣,這股靈氣最為龐大,是老子所為,也是唐丁能夠感受到石板中那超級強大的靈氣來源。
但是在這股龐大的靈氣之外,還有幾股不起眼,但是卻依舊存在的靈氣,這些靈氣不同於老子陣法帶來的那樣浩瀚、龐大,但是仔細感受卻不容忽視。
如果唐丁所料不錯,這些“雜亂”靈氣,應該是進入這裏的曆代隱仙派宗主所留的。
至於說為什麼這些宗主會把自己的氣息留在這裏,那麼唐丁就不好猜測了,這或許是某種神秘的儀式,或幾位宗主想要表達為隱仙派奉獻的心意。
不過,不管是儀式還是心意,唐丁這個剛剛在祖庭留下了道號的隱仙派正式宗主,就不好不表示一下。
唐丁把先天一炁,嚐試著注入石板中。
這石板中的靈氣浩瀚、充裕,唐丁的先天一炁想要進入其中,竟有些困難。不過為了完成自己宗主的“使命”,唐丁還是極力的催動先天一炁,進入石板。
唐丁的精神力強大,所以,他催動真氣注入石板,雖然速度不快,但是過程還算是順利,結果也算是好的。
不過,唐丁很快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自己注入的先天一炁,竟然在石板內循環了一圈,既然又回來了。
還是從唐丁注入先天一炁的手掌處回來了,不過跟原來不是一個通道。
唐丁來不及多想,因為先天一炁又回來了,他隻能接收。
唐丁有種感覺,似乎這返回來的先天一炁,更為精純、凝練。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局麵,這邊唐丁輸送,真氣在石板循環一周,又返了回來。
先天一炁在石板走了一圈,把真氣中的“雜質”都剔除了出去,然後又盡數回來了。
直到唐丁體內所有的先天一炁都走了這一圈後,都回到了唐丁的體內,這個過程才最後結束。
結束後,唐丁發現自己體內的先天一炁數量雖然減少了一些,但是質量卻明顯提高。就好像原本就精煉的先天一炁,再度被提純了一樣,把原本的雜質,都剔除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