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總把目光盯著下屬的錯誤(1 / 2)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人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

《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的人給他的這隻貓很會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趙國人的兒子於是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把這隻貓趕走呢?”言外之意是說他有功但也有過。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最多不吃雞肉,而趕走了貓,老鼠又會作亂,為什麼要趕貓走呢?”

這個故事包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其好的一麵,自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看其主流。趙人深知貓的作用遠遠超過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他不趕貓走。日常生活之中確實有像趙國人家的貓那樣的人,他們的貢獻是主要的,比起他們身上的毛病和他們所做的錯事來,要大得多。如果隻是盯住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不放,那麼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

所以,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那過失上邊呢?

古人對不拘小節看做是一個人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他們提倡的是胸懷大局,不糾纏於細枝末節,看重的是人的才幹,而不是他的問題。能夠寬恕他人的短處和過錯,不因為人才有哪一方麵的缺陷就放棄使用,這是寬忍小節的中心內容。所以《列子·楊朱》篇中講:“要辦大事的不計較小事;成大功業的人,不追究瑣事。”

曆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廣泛地招賢納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進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壯誌。相反,嫉賢妒能,因為別人有一點小問題,就置人才於不用的人則十分愚蠢,不會有大的發展。

寧戚是衛國人,他在車旁喂牛,敲著牛角高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同尋常,並打算起用他管理國家。臣子們聽說了此事,覺得慎重起見,應該多了解一下有關寧戚的背景,就勸齊桓公說:“衛國距離我們齊國不算遠,可以派人去那裏打聽一下寧戚的情況,如果他果然是個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齊桓公聽了以後說:“你們所以建議我派人去打聽,是怕寧戚有些什麼小毛病、小錯誤而對他不放心的緣故。僅僅因為一個人有些小毛病而舍棄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隨後齊桓公力排眾議,提拔重用了寧戚,讓他做了上卿。

齊桓公還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個統治者,在用人方麵應該看重什麼,不應該看重什麼,所以他才能不計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幹的賢士,進而成就霸業。相反,如果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條條框框去限製用人,哪一個人能夠符合標準而被重用呢?

相傳子思住在衛國,向衛王推薦荀戀時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500輛戰車,可任命他為軍隊的統帥。如果得到這個人,就會天下無敵。”衛王說:“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為統帥,但是荀戀曾經當過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賦稅,吃過人家兩個雞蛋,因此這個人不能用。”子思說:“聖明的人選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拋開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樹、梓樹有一圍之大,但有幾尺腐爛了,優良的木匠不放棄它,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後能做成非常珍貴的器具。現在您處在戰國紛爭的時代,要選取可用之才,隻是因為兩個雞蛋就不用棟梁之材,這種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王再一次拜謝說:“接受你的指教。”

衛王險些因為兩個雞蛋就葬送了一個軍事統帥,要不是他能夠認真聽取子思的意見,哪裏再去找一個領兵打仗的幹將呢?荀戀的故事給我們以啟發,不能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放棄不用具有大才幹的人,而任用那些沒有問題但也沒有才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