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研究簡史
解放前秦嶺地區的地質工作很薄弱,僅有少量的路線地質調查,其中以趙亞曾、黃汲清1931年對秦嶺的調查最為重要。他們建立了秦嶺係和柞水係。“秦嶺係之岩石做成秦嶺山脈(廣義的)之脊骨,西起青海,經甘肅之南部,過秦嶺山,人伏牛山,淮陽山再東人安徽中部,漸沒於衝積平原中,是可名之為秦嶺軸。”他們的許多重要論點對秦嶺後來的研究有深刻影響。
從1956年開始的大規模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使秦嶺地區的地質研究程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61年出版的商南幅1:20萬地質圖和說明書中把商縣寬坪以北的變質岩係正式命名為“寬坪組”,時代定為早元古代。以後出版的有關1:20萬圖幅中也相繼將其劃出,1967年陝西區調隊編輯出版的1:50萬東秦嶺地質圖將西自眉縣以南,戶縣紙房以北,向東經鐵爐子——欒川——馬市坪以南,商縣——朱陽關——夏館以北的——套低——中級變質的岩層對比為寬坪組,置於陶灣組之下,歸屬為早元古代。
1962年河南省地質研究所為編製1:50萬河南省地質圖,作了全省性地層對比,把寬坪組的範圍擴大到南陽盆地以東。1970—1972年河南區調隊在西峽縣北部開展1:5萬區調時對該套岩層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將其劃歸震旦係①分為上、中、下統。1967年金守文將下統命名為二郎坪群,這是對原寬坪群的一次重要的解體。以後陝西區調隊在蟒嶺南側進行1:5萬區調時,在商州市葫蘆堤斷裂以南的大理岩中采到了海百合壟和群體珊瑚化石,將其歸屬為下古生界,從而將其從寬坪群和陶灣群中分出,命名為雲架山群,雲架山群向東經官坡南、五裏川北與金守文等在西峽北部建立的二郎坪群相連。張維吉等(1980—1985)進行“北秦嶺變質地層”專題研究時,在眉戶地區原寬坪群的南側解體出一套斜略關群(宋子季等,1987)。它們與西麵的草灘溝群,東麵的雲架山群、二郎坪群同屬於早古生代並且大致相連。
幾乎從1961年正式提出寬坪組以來,關於它們的層序,即綠片岩、雲母石英片岩和黑雲大理岩三套岩組的上下關係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過去對寬坪群的研究,主要是把它作為一個地層單位,研究它的層序、對比和時代。7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將其作為一個地質體,加強了對它的變形與變質的研究,張秋生等(1977)首先將多期變質與變形的觀點引人寬坪群等老地層的研究中,他們認為寬坪群和陶灣群經曆了三期變質和四期變形。
張維吉等(1988)對商州市馬河地區的詳細研究,令人信服地證明了該地區寬坪群中存在兩期褶皺的疊加。
1983年開始,中法合做東秦嶺考察隊引入西歐構造地質學的先進理論和方法,以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秦嶺複合山鏈的變形和構造演化,提出了一係列嶄新的看法。例如他們認為陶灣群和寬坪群經曆了推應變期、後推剪切應變期和擠壓變形期。將寬坪群看作變形帶等(許誌琴等,1986)對寬坪群乃至秦嶺造山帶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80年代以來,人們重視了對寬坪群形成環境的研究。張維吉等(1988)認為,寬坪群形成於華北地台南緣的“裂穀係”胡受奚等認為,寬坪群是“中元古活動大陸邊緣弧前盆地的邊緣海優地槽地帶或俯衝帶,的產物。
以上僅是與寬坪群有關的研究簡史的一部分。但已看出,做為北秦嶺變質雜岩之一的寬坪群,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於它的極端複雜性,到本項目開始之前,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寬坪群的比較確切的含義、分布範圍及與南北地質體的接觸關係;
2.寬坪群變形與變質間的關係及演化過程;
3.寬坪群的形成環境和時代;
4.作為一個岩石——構造——地層單位,寬坪群應如何進一步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