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三爺目光灼灼地看著陳唐,興奮地道:“昨天一幅,今天又一幅,陳秀才果然滿腹才學。”
旁邊賴文聽見,神情更加呆滯:一天一幅,叫人怎麼活?
陳唐謙虛道:“三爺過譽了,運氣而已。”
“這一幅,你要賣多少錢?”
趙三爺直接問道。
剛才在外麵了解到了行情,陳唐立刻伸出三個手指。
“三百錢,好!”
趙三爺非常幹脆:“你全要整錢,還是搭配些零的?”
“搭配些零的吧。”
陳唐要買東西,全是大錢,也不方便。
很快,那丫鬟便端著個盤子上來,上麵放著個錢袋,陳唐拿起,打開一看,見到裏麵正是兩枚黃橙橙的大錢,還有十枚小一號的中錢。
一幅字賣三百錢,可不是簡單的事,那丫鬟看著陳唐的眼神更加傾慕,還特意眨了眨眼睛,一副勾搭狀。
然而陳唐哪有這心思?眼觀鼻,鼻觀心,視而不見。知道趙三爺還要看外麵排隊的秀才的字,他當即告辭,離開了趙府。
又賣一幅字,得三百錢,陳唐腰杆子都直了起來。當真是袋裏有錢,心中不慌。
更重要的是,他證實了一件事,就是趙三爺買字,是有一個標準的。
這個標準便是:情感!
根據以前所學過的文學理論,其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有感而發,情景交融”。
意思就是說想要寫出好作品,就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躲在象牙塔裏憑空想象,要實事求是,要傾注情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不是空洞無物,無病呻吟……
第一次,那篇《悼父賦》被胡老爺看中,前身成功脫穎而出,當上胡家塾師。是因為文章裏頭情真意切,滿含思父之情。以前身的水平,簡直寫出了代表作;
第二次,那篇《醜奴兒》,是陳唐在內心極度愁慮,彷徨無助的情況下寫的,通篇一個“愁”字,如實反映了他當其時的困境。那愁意,抒發得毫無毛病;至於接著寫的《青玉案》和《水調歌頭》,完全就沒有什麼情感了,等於是一次默寫,所以沒被趙三爺看上。
再到今天,一首《靜夜思》,是昨天晚上陳唐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時,看到月光映照到床前,觸發了思鄉之情,一書而就的。
他的故鄉,名叫“地球”。
綜合而論,三份文本,都有一個“情感”的共同點。
所以陳唐得出這麼一個標準來。
他進一步推測,光有情感,但沒有文采,隻怕也不行。畢竟人皆有情感,若是沒有文采方麵的要求的話,趙三爺買字都要買得破產。
是以情感與文采,兩個組合,缺一不可。
那麼,是不是兩者融合一起後,會產生什麼東西,所以趙三爺才高價收購呢?
畢竟趙三爺買字,不看筆墨優劣,不管紙張用料,不問作者出身,有無名氣,甚至連內容都不是重點……
這些做法,與另一時空大相徑庭。
隻能說不同時空,有不同規則,陳唐所要做的,就是摸索出這裏的規則,然後活得更好。
無奈當下,他隻能推論到這一步,別的東西看不見,也無法感受到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