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189章 論父母官(1 / 2)

朱由檢正在猶豫不決之時,徐光啟居然也上前投了畢自嚴一票。這下也容不得朱由檢拖延下去了,他好不容易才確定了朝會的議事規則,總不能毀在自己手中。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就開口說道“那麼就這麼定下來吧,讓畢自嚴擔任順天府府尹,不過順天府下轄: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轄散州 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薊州。

大興、宛平兩縣位於京城,所轄人口超過百萬,幾乎和剩下的州縣人口數量相當,現在順天府隻設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經曆、照磨各一人,這麼點人手要管理京城內外數百萬之眾,這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且京城百萬人口聚居在如此狹小的區域之中,事情之繁瑣也大大的超過了其他府縣。因此朕以為順天府應當增加人手,改革現在的機構過小的狀況。”

劉宗周頓時出列反對道:“古來賢者都曾經說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日大明百姓窮困凋敝,陛下正應當精簡官吏,舒緩民力為根本,而不是增加官職,重踏故宋濫官之前轍。”

黃道周、倪元璐等人也同樣向崇禎進言,也認為不應該再繼續增設官職,消耗民力。

黃立極等人對劉宗周等人的說法不以為然,但是出於政治正確性,他們也不能對此提出什麼有力的反對意見,畢竟宋亡於亢官、亢兵、亢費等弊政,在明代的士大夫階層中已經形成了共識。

朱由檢輕輕咳嗽了幾聲,轉而對著劉宗周詢問道:“蕺山先生,朕倒是很想問一問,國家設置官員到底是為了什麼?”

劉宗周不假思索的的回答道:“國家設置官員自然是為了照料小民,《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可見,官員實是百姓的父母是也。”

朱由檢臉色不變的繼續問道:“如果如蕺山先生所言,官員是百姓的父母的話。市井小民有言,每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那麼諸位作為百姓父母的官員們,誰能告訴我,他所治下的百姓每日要消耗多少這些物事?”

已經準備好和崇禎理論一番的言官們,頓時像是生了根的樹木一般,打消了上前的的念頭。

黃道周不忿的上前直諫道:“蕺山先生所言之父母,非陛下口中之父母也。身為父母官,最重要的是教化治下的百姓,而不是汲汲於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事?”

朱由檢有些奇怪的看著黃道周詢問道:“黃修撰,朕想請教你,你自小到大,令尊、令堂難道是讓你餓著肚子讀書的嗎?”

黃道周沉默了一陣回答道:“吾家雖寒,但是家母到從未讓臣餓過肚子。”

“令堂愛卿,所以不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是瑣事,把閣下的冷暖饑餓看做了頭等大事。而黃卿今日把官員比之民之父母,卻以為教化之治,比百姓的肚子更為重要,這真是為人父母的想法嗎?”朱由檢的說法,讓朝堂上的官員們有些難以言對。

黃道周依然還是覺得有些不服氣,他有些執拗的說道:“但是陛下現在增設官職,這些增加官員的俸祿,不還是要從百姓的口中奪取口糧嗎?”

“順天府的正式官員不過區區不到10人,這看起來的確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朕這些天看了一本《宛署雜記》,這本書倒是很有意思,記錄了當時宛平縣的時事和掌故,作者沈榜是萬曆十八年的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朕建議各位大臣閑暇之餘不妨看看。

這位沈夫子可是一位能人啊,他上任的時候,宛平縣財政僅存50餘金,可是宛平縣一年的消耗卻需要6千‘有奇’。他上任三年之後,宛平縣的財政支出不僅能夠滿足一年之需,而且還積累了‘千金以上’。

不過朕今天要談的不是這位沈夫子理財能力,而是想要談談這本書的第三卷職官,這卷書上記載著,宛平縣的正籍官員為:知縣一員、縣丞二員、主簿一員、典史一員,此外還有四處巡檢司巡檢四員。官員加起來不到9人,看起來的確是簡政了。

但是宛平縣在籍的縣吏有44名,書辦18名,皂隸49名,門子6名,管理倉庫的鬥級6名,更夫5名,廣源閘的閘夫十名,庫子2名,總數約130餘人,這些還是國家發給錢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