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0章 陸軍軍官學校的學員們(1 / 2)

“…一件鎧甲重40斤,武器和其他零碎的東西大約重15斤。一個士兵作戰時的口糧,一天大約為2斤,10天就是20斤。也就是說每個士兵背負的重量是75斤。

京城到遵化300多裏,如果徒步前往,每天就要行走60裏以上。背著70多斤的東西,連續急行軍5天,這樣的士兵到了戰場還有力氣作戰嗎?朕是讓你去解圍的,不是讓你帶著朕的士兵去送死的。

薊門居於京城和遵化中間,略靠近遵化。建奴主力大部分為騎兵,從遵化到薊門不過是兩日行程。你怎麼能肯定,在你抵達薊門之前,建奴沒有越過薊門?

如果你是一名士兵,自然不需要考慮這些,隻需要平時聽從指揮,上了戰場奮勇殺敵就是了。

但是作為一名軍官,如果你既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上戰場之前還有沒有力氣打仗;也不知道敵軍的行動是受什麼限製,他們的運動極限在那裏。

老實說,朕以為你不適合當一名指揮軍隊作戰的軍官…”朱由檢毫不留情的對著這名軍校的學員批評道。

雖然看起來朱由檢的年歲更小,但是下方的軍校學員們卻覺得,皇帝的言談之中毫無稚氣。

被崇禎駁斥的滿麵通紅的方玉成,終於不敢再出聲反對皇帝的考試方式。他在軍校教官的嗬斥下,灰頭土臉的坐了回去。

朱由檢看著台階下方院子內就坐的軍校學員們,雖然不敢再發出議論聲,但臉上依然還是一副不怎麼服氣的樣子。

朱由檢思考了一下,便說道:“這樣吧,朕給你們一個機會,朕問你們一個戰場上的問題,隻要你們能答的上來,朕就免去了你們文字考試,準許你們考較騎射功夫。”

原本心中不滿的學員們,特別是來自遼東邊軍的學員們,頓時都豎起了耳朵,想要在崇禎麵前表現一番,證明就算不學習這些文字功夫,他們在戰場上也是遊刃有餘的。

朱由檢理了理自己的思路後說道:“大家都知道,寧遠大戰中擊退建奴,紅衣大炮是立下了很大功勞的。朕現在就問各位一個,關於紅衣大炮的問題。

紅衣大炮長九尺許,炮口直徑約3寸半,最大射程3裏,有效射程0.9裏,彈、藥分別為18斤重。

我們假設大炮在水平位置發射彈藥的射程為1裏,炮口抬高或是降低一寸,射程則增加或是減少0.1裏。炮口上下活動不能超過6寸。

裝藥量減少0.5斤,射程減少0.1裏,裝藥量不得少於12公斤。發射完畢,重新裝填彈藥需要花費1分半鍾。

敵軍騎兵從5裏外向我軍進行突襲,前麵三裏采用速步,即每分鍾0.4裏的速度;中間一裏地采用跑步,即每分鍾0.6裏的速度;最後一裏采用襲步,即每分鍾1裏的速度。

現在朕要問的是,在敵軍騎兵發起衝擊的過程中,我方可以開幾炮?第一炮仰角為多少攔截效果最佳?”

皇帝出的這個題目頓時讓下麵這些學員們的心涼了半截,這顯然還是一道考驗文化的題目,隻不過套上了所謂戰場的外套而已。

但是這些學員們卻無法對此進行抗議,因為這題目切切實實同作戰聯係的非常的緊密。就算是遼東來的幾名軍官學員,他們也同樣承認,要想同建奴作戰,就必須依靠紅衣大炮的力量。

既然要使用大炮對付敵人,那麼如何用大炮射擊顯然就是軍官們應該掌握的技能。但是很顯然,這些剛剛才進入掃盲階段尾聲的學員們,還是沒有辦法掌握,這道必須使用方程式進行計算的數學題目。

事實上,軍校教官中,除了孫元化等幾位教授幾何、數學的教官外,大多數教官對於皇帝的問題同樣有些不知所措。

原本還有些不服氣的學員們,終於都低下了頭,不敢同皇帝的視線接觸。

等待了半天也得不到學員的回應,一旁的孫承宗不得不出聲解圍道:“既然大家都回答不出陛下的問題,那麼接下來就開始進行考試吧。考試期間不許喧嘩,不許交頭接耳…”

朱由檢出的這張考卷,他覺得也就是後世小學畢業的水準,大部分都是數學題,還有幾道簡單的物理、化學題目。

但是顯然他忘記了一件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小學知識的水準是不斷上升的。共和國時代的小學畢業水準,已經相當於民國的中學水準,滿清時代的大學預科生的水準了。

對於經曆過所謂填鴨式教育的蘇長青來說,他認為這份卷子應該會讓大部分學員都能合格的程度。但是事實上,能夠答完試卷80%內容的學員還不到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