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25章 天下瓷都(1 / 2)

景德鎮位於昌江河畔,處於大明東南內陸江西省東北部。它的東北麵是黃山、東南麵是懷玉山,西麵是鄱陽湖平原。

昌江由北麵而來,經過景德鎮之後,就蜿蜒向西南流入了鄱陽湖。昌江把上遊的木材,下遊的稻米運到了景德鎮,又把景德鎮製成的瓷器,經過鄱陽湖-長江航道運往大明的各地。

正是這條昌江成就了景德鎮這座山穀中的城市,一萬八千戶人家,十萬餘瓷工,就仰賴著這小小的瓷器過活。

僅僅在宋朝初年,景德鎮也不過是一個不到800人的村集而已,但是到了現在它已經成為了大明四大名鎮之一。

景德鎮上規模的瓷窯有300多座,而圍繞瓷器產生的行當號稱8行36業,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景德鎮瓷器已經發展到了手工業的巔峰。

一隻瓷器從揉泥到出窯,需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這種分工合作的細化程度,已經同工業時代並沒有什麼差別了。

景德鎮從事瓷器行業的勢力,有本地幫,都昌幫和江西其他七個地區聯合的幫會,這三股勢力最為強大。

而從事販賣瓷器的商人,則又以徽商為主。徽商從黃山等地運來木材、糧食,又向各窯主放債,然後以出窯的瓷器作為抵償,從而基本控製了這個城市的大部分瓷器產量。

景德鎮號稱天下瓷都,又被人稱之為四時雷電鎮,這些稱號無不是在說明,不管是在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在大明內部,景德鎮的製瓷工藝,都是其他地區所無法匹敵的。

然而即便是如此,景德鎮的瓷窯也不是每次都能燒製成功的。在缺乏溫度控製手段,和木材燃燒值的限製下,燒製瓷器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活計。

不過憑借著細化的分工合作,還有更為成熟的燒瓷技術,景德鎮每年出產的瓷器也達到了近300萬件,折合銀兩30餘萬兩,一年征收的稅款萬餘兩。

而景德鎮普通的工人一年收入大約為六兩半,同一位普通農民相等。畫工的年收入為九兩,再上層的技術工種則是12兩。

而燒成的瓷器,尋常的瓷碗約為1錢,上品則可以達到2兩,而這還是在景德鎮的市價。

武英殿偏殿內,坐在上首的皇帝沉默的聽著,督陶太監和幾位瓷器工匠為他介紹關於景德鎮的一切。

而坐在皇帝左手的宋應星,已經完全聽的入迷了,甚至都已經忘記了皇帝的存在。

對於督陶太監和幾位瓷器工匠來說,這頓中飯大約是他們有生以來,吃的最為艱難的一餐了。

聽完了督陶太監和幾位瓷器工匠的彙報之後,朱由檢從王承恩手中接過了一塊毛巾擦了擦嘴,然後對著幾位工匠們說道:“軍器監孫郎中正在研究冶鐵爐的耐火磚,朕看你們對於火候和修補瓷窯很有經驗,不妨去參觀一下,順便給個意見。”

工匠中帶頭的董陶和黃馱兒,趕緊起身對著崇禎連聲答應著。王承恩立刻招來了一個小太監,帶著這些工匠出去前往軍器監兵工廠去了。

遣走了其他人之後,朱由檢才慢悠悠的對督陶太監說道:“從昌江入鄱陽湖,然後往南走贛江,再穿過梅關古道,然後換船,順珠江而下就到了廣州,你知道這條路嗎?”

督陶太監的額頭有些冒汗,他趕緊回答道:“回陛下,臣知道這條路。”

朱由檢看著他平和的說道:“去歲從這條梅關古道運到廣州的瓷器不下百萬件,據朕收到的消息,澳門夷人購去瓷器20萬件上下,而從廣州運往海外的景德鎮瓷,則超過60萬件,這你也知道?”

督陶太監感覺離開座位,連滾帶爬的走到殿中間,向著皇帝連聲告罪。

朱由檢沉默了一陣,才對著他說道:“朕看你也是年老體衰了,還是出宮去養老吧,督陶這麼辛苦的事還是交給年輕人去辦吧。”

“多謝陛下恩典。”督陶太監滿嘴苦澀的對著皇帝叩頭謝恩道。

處置了景德鎮的督陶太監之後,崇禎便帶著宋應星返回了在武英殿內的辦公室內。

讓王承恩準備了一壺茶水上來之後,朱由檢才對著宋應星說道:“你聽了那些工匠們的彙報之後,對景德鎮有一個什麼樣的想法?”

宋應星還沒從工匠們講述的瓷器製作技術中回過神來,他下意識的感慨道:“景德鎮製瓷的技術,果然是天下無雙啊。想來其他地區的瓷器製作,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及得上景德鎮了。”

看著宋應星似乎還沒領悟到,自己找他來旁聽這場會談是什麼意思,朱由檢不得不提醒道:“朕想要問的是,瓷器對於景德鎮的陶工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我大明又有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