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67章 晉商的商議(1 / 2)

趙思恭、李思孝、翟寧等五人,離開了嘉樂殿之後,隻是匆匆在京城的山陝會館內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的出發返回大同去了。

五人帶著二十多人的伴當,踏上了京城西北通往宣府的驛路。六天之後,便到了宣府鎮。

一行人在城門處下馬,給了守門兵丁入城費之後,就緩緩走入了被高大城牆所圍繞的宣府鎮內。

大同和宣府一左一右,正好是北京西北麵的屏障。和西麵的大同相比,宣府的地形更為險要,依山帶水正是京城西北的咽喉之地。

宣府鎮的城牆周長12裏,城池氣勢恢宏,號稱京西第一府。但是進入城內之後,就會發覺這座原本京城西北的軍事重鎮,現在更像是一座內地的尋常城市。

城內原本應該占據多數人口的軍士和軍屬,現在卻成了寥寥無幾的點綴。街上行走的,反倒是來自各地的商人和駝隊居多。如果不是偶然出現在街上的巡邏小隊,任誰也想不到這裏是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

進入城池後,原居於隊列中間的翟寧,快步趕到了隊列前頭,對著走在前方的,趙思恭、李思孝小聲的詢問道:“我們是不是在宣府歇息兩日,好派人同張家口的幾家商號先商議商議,然後再返回大同?”

趙思恭、李思孝兩人互相對視了一眼,便默契的拒絕道:“張家口的幾家商號,隻要派個人去通知一聲就可以了,我們還是趕緊回去大同,好向眾家商號彙報陛下的要求,這可延誤不得。”

聽到兩人把大同眾家商號的名義抬了出來,翟寧滿肚子的理由又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雖然張家口的幾家商號同遼東女真人搭上了關係,成了晉商和後金國之間的中間商,他們幾家從剛開始的幾家小商鋪,現在也混成了張家口市場上的大商號。

但是和那些傳承幾代,資本雄厚的大商號相比,張家口的幾家商號就算是綁在一起,也不及別人的一根手指。

而同後金這樣的敵國做生意,不管是籌集大量的物資,還是把違禁的軍械、鎧甲、藥物送出關去,都需要這些同邊鎮關係良好的大商號去疏通門路。

反過來,想要吃下後金所用的人參、貂皮等貨物,光靠他們自己的本錢也是遠遠不夠的。

一隻人參,在沈陽城內不過是每斤六兩,但是賣給他們這些明國商人,就是一兩人參一兩銀。

運到京城或是太原,一斤人參大約可以值25-50兩,運到南京、蘇州等地,每斤人參就是50-100兩。

張家口的幾家商號,冒著砍頭的風險,也隻能賺個辛苦錢,但是那些坐在大同、太原城內動動嘴皮子的大商號,就能夠安逸的賺取比他們更為豐厚的利潤。

張家口幾家商號的帶頭人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正想著脫離這些山西大商號的控製,從現在的中間商的角色,轉變為後金國的專賣商。

比如這一次,翟寧就從堂兄翟堂那裏聽說,王登庫、範永鬥正計劃著,把這次晉商因為大同馬市未開而積壓在手中的物資,全部以低價賒購進來,然後轉賣給後金國。

然而這次他們入京,卻意外的得到了朝廷要下令征購這些物資的消息。因此翟寧就希望能夠給堂兄他們留出一點時間,好做出應變。

趙思恭、李思孝兩人可沒興趣理會翟寧的想法,在宣府過了一晚之後,就帶著自己的隨從同翟寧等兩人分道揚鑣了。

趙思恭、李思孝兩人都算是幾家大商號的核心人員,他們的家族之間多有聯姻關係,因此他們才是這一行五人中的核心人物。

隻不過,晉商號稱山西老財,一向信奉財不露白的原則,不喜歡出風頭,同徽商正好是兩個極端。

這也使得同行的翟寧幾人,並不清楚趙思恭、李思孝的身份。他們隻是認為,這兩位不過是幾家大商號派往京城探聽風聲的得力助手而已。

從京城出發後的第13天,渾身筋骨酸痛,兩腿發麻的趙思恭、李思孝兩人,終於看到了大同城的城牆了。

就在當晚,還沒有從長途跋涉中恢複過來的兩人,就被帶到了大同晉商會館的大廳之內。

地方廣闊的會館內,今天卻顯得有些冷清。一些無關緊要的人今晚都被打發了出去,今晚能夠進入會館大廳的商人,全都是代表著晉商中頗有名望的字號。

往日可以容納一二百人的大廳,今日卻隻緊湊的坐了30多人,趙思恭、李思孝兩人互相補充著,把他們在嘉樂殿內見到皇帝的過程,原原本本的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