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27章 推廣新作物(1 / 2)

郭允厚說完之後,朱由檢關注了一眼內閣諸臣臉上的神情。郭允厚的報告雖然已經非常貼近了真實,但他也同樣避開了某個事實,不敢觸及。

那就是大明是一個等級社會,又怎麼可能人人都享用同樣的夥食。比如崇禎自己,一天的夥食費用就超過了30兩,這還是他例行節儉之後的成果。

昔日他的皇祖父萬曆皇帝,一個月的夥食費用高達480兩,而到了他這一代,因為物價上漲的因素,即便是每個月超過千兩的夥食費用,也及不上萬曆皇帝的夥食。

而在座的幾位閣臣,也未必會比他的夥食差上多少。占了大明人口百分之一的權貴們,他們每年所消耗掉的糧食,幾乎占據了大明每年糧食產量的20%以上。

而那些普通階層的中小地主和中下級官吏,同樣不是一年隻享用3石大米的人。事實上能夠一年消耗3石糧食的人,甚至還算不上是大明王朝最底層的人員。

隻要大明不能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那麼大明就無法擺脫農業社會的局限性,農業時代的糧食產量就是靠天吃飯,自然也就無法給養超出土地負擔的人口。

是以中國的王朝自唐之後,國祚不會超過300年,這便是因為適合農業時代開發的土地已經基本開發完畢。

國朝初年稀疏的人口數量,在近300年的王朝和平發展期後,必然會突破土地承載的上限,如果沒有新的提高糧食產量的技術出現,多餘的人口就會為了生存而發動暴亂。

自然王朝末年的腐敗政治,更是助長了這種農民暴動的激烈程度。但是能夠挽救王朝末世的,絕不是什麼清明的政治,而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技術革命。

朱由檢不再理會這些閣臣臉上露出的為難之意,而是再次向著郭允厚發問道:“那麼今年我們需要向陝西輸送多少糧食,才能讓陝西度過這次災荒?”

“三百萬石。”郭允厚說了一聲,看著崇禎和同僚們狐疑的眼神,他趕緊解釋道:“這是能夠運輸到陝西的糧食上限,這還多虧了,陛下提議在洛陽設立糧食儲備市場,並修繕了洛陽到三門峽的道路。

這條道路大部分處於河南入陝的商道上,一直都是商人自發的在維護,隻不過以前這條商道雖然通暢,但一直都是艱險難行,隻能勉強容許一車通行。

陛下打算把這條道路擴展到四車並行,最狹窄的一些關口也要擴展到兩車並行,並鋪設以新式的水泥路麵。

整條道路長約300裏,需要新建大小橋梁12座,以縮短道路行程。整個工程原本預計要花費25個月,在後年5月底前完成。

不過洛陽知府孫傳庭到任之後,勤勞任事,道路修繕工程進展迅速。預計10月初,整條舊路就能擴展到2車並行的程度。

正因為這條道路的存在,所以輸送糧食入陝的數量才能達到過去的一倍。但是300萬石,也已經是今年輸入陝西糧食的上限了。

這300萬石糧食對於300萬受災的陝西百姓而言,也許並不能拯救所有人,但是讓陝西不至於發生大規模的民變,卻已經是足夠充分了。”

郭允厚的話讓眾人都默然了,雖然這位戶部尚書沒有直接說明,但是他話語中已經隱晦的表示了,陝西受災百姓中最強壯的一部分大約能夠得到救濟,但是那些連縣城都走不到的羸弱婦孺,能不能活下去,就完全要看天意了。

這300萬受災百姓,同樣隻是官府登記的人口數目,而不是實際的受災人數。郭允厚之前才批評了張瑞圖報告中的人口數字的真實性,到了這一刻,他自己也不自覺的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假裝相信了陝西地方報上來的,300萬受災人口的數據。

朱由檢沉默了許久,才無意識的問道:“那麼我們能做的,隻有這麼多了麼?朕的意思是,不要隻是考慮陝西會不會發生民變,而是能不能多挽救幾個人。”

黃立極心裏歎息了一聲,終於接過了崇禎的話題說道:“陛下,如果能夠讓陝西不發生大規模的民變,就已經能夠讓更多的受災百姓活下去了。

往年朝廷對受災地區,最多也就是減免田賦,調撥一部分錢糧而已。今年陛下不但減免了陝西地方的田賦,還能調運300萬石糧食進入陝西,這已經是極大的德政了。

何況,除此之外,陝西一部分衛所家屬被移入四川,招募人手出陝,修繕河南入陝的道路,及修建山西的鐵路、煤、鐵礦等,光是這部分出陝的人員已經超過了10萬人。

預計到了年底,陝西饑民移至外省的人數會達到30萬人,這已經是大大的減輕了陝西救災的難度。

陛下雖然心有憂慮,但是人力有時而盡,朝廷能做的,現在都已經做完了。剩下的,就要看天意了。”

聽了首輔的話語,朱由檢覺得自己應該大大的鬆一口氣才對,雖然他不敢說,自己的應對之策已經是完美無缺了,但是相比起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他的確已經做的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