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48章 關於今年的海貿(1 / 2)

在武英殿皇帝的辦公房內,崇禎正在召見汪逢元,兩人正在討論關於新開辦的郵政銀行事務。

汪逢元一臉擔憂的看著皇帝說道:“陛下,你該不會真的答應,讓他們獲得郵政銀行51%的股權吧?這樣的話,我們恐怕就無法控製這間銀行了。這些商人一向好利貪財,也未必會配合朝廷頒發的金融政策啊。”

朱由檢不在意的說道:“如果他們真的不遵守朝廷頒發的政策,該處罰就處罰,該接管銀行就接管銀行,這又有什麼難辦的呢?重要的是,戶部有沒有製定相應的政策。

朕給了你金融管理委員會的職位,不是讓你身上多個頭銜,而是讓你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朝廷的法令。如果你連法令都擬定不錯,朕又有什麼理由替你撐腰呢?”

崇禎的話語讓汪逢元有些無言以對,看著他臉色通紅的樣子,朱由檢稍稍緩和了臉色,更為溫和的對他說道:“你是大明中央銀行的行長,同時也是金融管理委員會的副委員長。

所以你對設立新銀行一事,不應該僅僅從中央銀行的角度去看,也要考慮到朝廷的大局。

什麼是朝廷的大局,解決國庫匱乏之用就是朝廷的大局。大明現在各處都要興修水利、道路、碼頭,還要賑濟災民,那樣不要花錢?光憑中央銀行的資本能夠無限支持下去嗎?

而且多上幾家銀行,雖然多了些競爭,但是在各地能夠多幾家網點,這顯然是一件好事。兌換紙幣這事,總是越方便才越容易推行。比起些許貸款的利益,讓大明百姓認可紙幣的使用,才是銀行最大的利益。”

汪逢元想了一會,終於明白了過來,他趕緊拱手對著崇禎說道:“臣愚昧,看事情還是膚淺了些。陛下說的不錯,就算胡廣元他們擁有郵政銀行的最大股權,隻要他們承認紙幣的價值,那麼這間銀行的資金也就能為我們所用了。”

聽到汪逢元聽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檢才點了點頭,繼續說了下去:“讓紙幣通行於全國還隻是第一步,想要讓百姓們相信紙幣的含銀量,除了用紙幣能夠隨時隨地兌換白銀,還必須要讓百姓們重新信任朝廷。

大明是這麼廣闊的一個地方,我們不能保證,或是永遠保證,朝廷發行的紙幣能夠在隨便什麼時候,隨便什麼地方,完全不打折扣的兌換成銀兩。

因此,想要讓紙幣保持信用,就必須讓百姓相信朝廷,隻要他們拿著紙幣,遲早會兌換到銀兩的。

隻有這樣,我們才不用擔心,出現了某些突發狀況時,紙幣會出現大規模的擠兌風潮,從而變得一文不值。”

“朝廷的信用?敢問陛下,這個要怎麼豎立?”汪逢元知道如何維護一個商號的誠信,但是對於朝廷的信用,他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不是說他想不到方法,而是他不敢去想,用經營商號的方式去經營朝廷的信用,這種事想一想都是大逆不道吧。

作為一個經曆過許多故事的老人,汪逢元倒是很清楚,那些朝廷官員之所以能夠容忍他遊走在朝廷邊緣,完全是看重中央銀行的周轉之功,還有皇帝的支持。

如果他敢把商業上的那一套,教給皇帝用來處理國事,那就真的觸動了士大夫們的底線了。

朱由檢並沒有注意到汪逢元的表現,他自顧自的說了下去:“朝廷的信用嗎,就和商號的信用差不多。想要讓百姓相信朝廷,朝廷就首先要對百姓講誠信。

我大明從洪武皇帝起,就開始發行寶鈔,經過戶部的統計,寶鈔發行的數量超過了40000億文,估計在外留存的寶鈔也有30000億文。

現在大明寶鈔千貫不值二、三錢,雖然朕登基之後已經下令停止印發寶鈔,但是隻要社會上還存在著那些寶鈔,朝廷的信用就始終無法建立起來。

所以朕打算,讓中央銀行、山西銀行和這家郵政銀行聯手,以以1萬文寶鈔兌換2文的比例,回收所有的大明寶鈔,並每千文折合一兩。

兌換至明年4月底後,便作廢所有的大明寶鈔,今後隻實行銀、銅、紙幣三種貨幣。”

汪逢元心算了下,這相當於要花費60-80萬兩白銀。雖然用這麼一筆巨資去兌換那些廢紙,讓他覺得很可惜。不過既然皇帝願意付錢,他自然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事實上就汪逢元看來,用這點錢能夠挽回朝廷信用的話,那還真是非常值得的。

汪逢元很快就向崇禎附和道:“陛下仁厚,不欲百姓受到虧欠,臣願為陛下效綿薄之力。如果山西銀行同郵政銀行有困難,中央銀行願意負擔所有寶鈔的回收任務。”

朱由檢看了看他,溫和的說道:“朕到不相信,他們會如此的不識時務。好了,你跟朕說說,這個金銀彙兌計劃,你已經準備的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