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87章 薊州水庫(1 / 2)

薊縣崔宅博山堂,崔呈秀正拿著一件雨過天青色的茶碗,在西窗下小心的用一塊潔白的棉布擦拭著。

他一邊擦拭著茶碗,還不時的在窗外照射進來的光線下仔細端詳著。在光線的照射下,他手中的這隻茶碗,在慢慢轉動下,色彩也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就像是一朵變化無常的雲霞一般。

這隻茶碗正是號稱“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北宋鈞瓷,鈞瓷的釉色窯變並不是出於人為,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就是說,這世界上絕不會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鈞瓷,每一件鈞瓷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是不可複製的珍寶。

正因為這個特點,鈞瓷也就成了北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鈞瓷窯變釉色之美,在北宋終於引起了朝野人士的注意。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台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製貢瓷,這便是鈞瓷官窯。

官窯為皇家燒製貢品,隻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因此北宋官窯出產的鈞瓷更是彌足珍貴,但是靖康之變後,官窯衰敗,工匠四散,鈞瓷的製造技術也就失傳了。

經過了兩宋元明的戰亂之後,世上官窯鈞瓷的數量已經極為稀少,大部分都收藏於皇宮之內。此刻崔呈秀手中的這隻官窯精品,即便是同皇宮大內之中收藏的鈞瓷相比,也可以排的上名次了。

正因為如此,崔呈秀對這隻茶碗簡直是視如性命,連清潔都不願意假手於人。他正一邊清潔一邊觀賞茶碗的時候,突然聽到門外傳來了一陣大呼小叫的聲音。

這突如其來的聲音頓時驚醒了他,讓他的手抖了一下,幸好他的反應敏捷,才沒有放手。雖然保住了手中的茶碗,但是也徹底打消了他欣賞茶碗的心情。

崔呈秀小心的把手中的茶碗放回了,他麵前的紫檀木盒內,然後小心的關好盒子。他正輕柔的做著這些動作的時候,他的長子崔鐸已經跑進了房門,站在了他身後,上氣不接下氣的對著他說道:“父親,大、大事不好了。”

崔呈秀轉過身,狠狠的盯了兒子一眼,看著他低下了頭去,才語氣冷峻的說道:“告訴你多少次了,每臨大事要有靜氣。你現在也不是毛頭小夥子了,都是有孩子的人了,怎麼遇到點事,還是這麼咋咋呼呼的…”

崔鐸不得不低頭恭順的站立在那裏,被自己的老爹訓斥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才聽到崔呈秀住口,詢問他這麼著急的跑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聽到父親停下了訓斥後,習以為常的崔鐸,立刻抬起頭頗為緊張的說道:“負責治理海河的工部侍郎蔣德璟,同勘察了整條薊運河流域的幾名官吏會談之後,打算在城東的翠屏山和鳳凰山之間築壩攔河,以兩山之間的山穀為池蓄水。

父親,這城東州河邊上的15萬畝水澆地,我們家就占了近三分之二。蔣德璟這麼幹,不是在跟咱們家過不去嗎?還有,我薊州父老不少人的祖墳就在那塊地方,這攔河大壩一起來,不就把別人的祖墳也給淹沒了嗎。

父親,這事你可得出來同那個蔣德璟說道說道。可不能讓他欺負到咱們家的頭上來…”

崔鐸還在絮絮叨叨的勸說自己的父親時,崔呈秀已經不耐煩的打斷了他,“閉嘴,蔣德璟也是你叫的?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正途出身,現在又是朝廷大員,你也敢這麼口沒遮攔,是想讓別人罵我沒有家教麼?”

崔鐸吃這一嚇,頓時閉上了嘴。崔呈秀轉著眼珠子想了許久,才向兒子問道:“這消息你是從那裏聽來的?”

“中午吃酒時,在酒樓裏遇到了本州縣官的幕僚黃師爺,他悄悄告訴我的。說是縣衙派人跟著蔣侍郎去實地勘察地形時,在邊上聽到了他們在討論這個計劃。” 崔鐸老實的回答著父親的問話。

北方的水澆地已經是相當於南方的上田了,雖說薊州因為靠近邊境,所以地價低廉,但是這城東的水澆地,也起碼要8、9兩一畝。

這蔣德璟動了動嘴皮子,就要讓他損失8、9萬兩,崔呈秀心裏自然是有些氣惱的。不過他現在畢竟不比從前,不是權傾朝野的崔本兵,而隻是一個在家守製的官員。因此向來做事跋扈的崔呈秀,現在遇到事情倒是也肯思考一陣了。

崔呈秀抑製住怒氣,仔細考慮了幾回,倒是有些疑惑了起來。就算是這蔣德璟想要同他過不去,也不應該搞的這麼大。淹沒十幾萬畝良田,可不是什麼小事情,要是他收集薊州父老的意見向朝廷申訴,蔣德璟同樣落不下什麼好處。

思前想後了許久,崔呈秀再次抬頭看著兒子問道:“衙門中的人,都聽到了些什麼,你從頭給我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