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90章 手壓水井(1 / 2)

這日下午,在文思院的一處院子內,一大群人正擠成了一個緊密的圈子,大家都伸長了脖子,圍觀著中間一個固定在地麵上的鑄鐵器具。

徐安臣頗為緊張的站在了這個看起來奇怪的器具邊上,對著周邊的人群介紹著這項器具的原理和功用。

也不由得他不緊張,現在站在周邊聽他介紹的,已經不是之前燕京大學的同學和文思院的工友,而是皇家科學院的研究員同文思院的一幹管事了。

“…這個手壓出水井的原理,是我們根據大氣壓強的試驗提出的一個設想,如果把一根鐵管通入地下的水源處,把管子周圍密封好,再把管子內的空氣想辦法抽出來,管子內便形成了近似真空的環境,然後地下的水源便會被真空牽引上來。

雖然這個原理在年初時就已經被提了出來,但是真正把這個原理變成為現實,卻足足花費了我們半年多的時間。如果不是陛下和各位的極力支持,恐怕我們在中途就不得不放棄了。

這個器具引用的原理雖然簡單,但是想要把它變成現實,最為困難的的地方就是,如何密封管子,和如何抽取管內的空氣,使之成為真空狀態。

最後我們經過了無數次試驗,終於設定了現在這個結構,管子上方是一個能夠往複運動的塞子,我們稱之為活塞。

管子下方設置一個閥門,這個活塞和閥門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閥門,使空氣往上走而不往下走。

活塞往上走時,下麵的閥門開啟,可以將下麵管子裏的空氣抽到上麵空腔來;活塞往下走時,閥門關閉,空氣從活塞邊上冒出來,如此不斷循環,便將下麵管子內抽成了真空…”

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羅雅穀等人站在人群的前方,津津有味的聽著徐安臣的講解和現場演示。大家看著徐安臣在管子上方倒了一瓢水後,就開始迅速的壓起了,從管內伸出的一根鐵棒,然後很快就從管子另一邊的出水口衝出了強勁的水流。

周邊的不少人都非常好奇這個效果,便紛紛上前擠開了徐安臣,自己親自操作試驗了一遍,連李之藻、李天經也不例外的上前試驗了一把。

很快壓水井下方接水的大木桶便裝滿水溢流了出來,把周邊的地麵都給淹成了一個個小水窪,往來的人群中不少人因此濕了鞋子,不過興奮異常的人們都沒有在意這點。

李之藻退下後,便笑容滿麵的對著身邊的同僚說道:“這東西的確不錯,南方地表水源豐富,因此土質含水量太大,想要挖掘一口可用的飲水井耗費頗巨,平常百姓不得不到河中挑水飲用。但是河中肮髒的事物太多,到了春夏之際,往往會引發疫病。現在有了這件物事,倒是大利於平民百姓了。”

李天經則一邊用手挽著已經被打濕的袖口,一邊插嘴說道:“前輩說的不錯,不過餘以為,這壓水井在北方的功用更大。

今年京畿旱情嚴重,不過是因為天旱不雨導致河流水量減少,但是地下的水源並不缺乏。京畿不少地區,便是在田地之間緊急挖掘了數百口水井,渡過了這次旱情。

不過提水澆灌田地對於人力的需求太大,一口井日夜不停息的提水澆灌,也最多不過七、八畝地罷了。若是換了這種壓水井的話,就算是澆灌十畝地,也不過小半天罷了。

若是能夠把這壓水井給推廣開來,今後即便是遇到了天旱不雨的狀況,也不會如同以往一樣束手無策了…”

在李之藻、李天經這些中國官吏交談的團體對麵,金尼閣、湯若望、羅雅穀等耶穌會傳教士也對著麵前的壓水井稱讚不已。

金尼閣神情興奮的對著身後的耶穌會同僚們說道:“皇帝陛下提出的這個大氣壓強猜測,果然是正確的。我認為我們應當把之前的試驗和現在的這個壓水井全部記錄下來,然後彙報給教廷。”

幾名耶穌會的傳教士都不由點頭讚同著,原本他們跟隨金尼閣北上京城,是遵循了利瑪竇等耶穌會先行者開辟出來的道路。通過向中國的士大夫們傳播歐洲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從而得到中國士大夫們的認同,從而讓他們獲得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權力。

新登基的中國皇帝邀請他們入京,曾經被這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們認為,這是上帝事業在東方的偉大勝利,也是歐洲自然科學研究走在這些自我封閉的中國人前麵的最好證明。

但是當他們進入京城,和中國的皇帝接觸之後,便愕然發現。曾經他們所認為的,習慣於在思想上自我封閉的中國人,一旦放開了被束縛的手腳之後,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速度簡直就像是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