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93章 內閣議事(1 / 2)

文華殿的內閣會議室內,內閣諸學士和幾名秘書正圍坐在一張長桌的兩側,首輔黃立極正坐在崇禎的左手,拿著一份文件念叨著。

黃立極念叨的,是今天內閣會議的幾項議事內容。其中最主要的一項,便是討論如何迎接,得勝歸來的孫承宗等將帥。

崇禎元年並不是一個好年頭,西北各省及京畿之地旱災,浙江杭嘉湖平原水災,京城地震,西南奢安之亂,西北流民起兵,河南百姓鬧事,察哈爾部西遷兵壓大同關外。

即便是難得有兩個好消息,招安了東南沿海的十八芝海盜團夥,又同遼東的後金達成了合議,那也不過是朝廷給自己臉上貼金。隻要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這不過是朝廷委曲求全的結果。

遼東的後金國同朝廷簽署的和議,墨跡尚未幹,便已經派人前往了寬甸附近,圖謀大明駐紮在皮島的東江鎮了。

而在關外為大明守門的蒙古36部,因為不願意接收明朝賑濟時提出的附帶政治要求,倒有19個部落帶著自家生口投奔了沈陽。而後金根本無視同明朝達成的和議,欣然接收了這些蒙古部族。由此可見,後金同明朝簽署的和議並無多少誠意。

不過現在,朝廷終於有了一個真正的好消息,可以用來給崇禎元年潤色一下,好讓天下人覺得,新皇登基還是有些新氣象的。

在過去幾天內,孫承宗率軍擊敗關外蒙古人的戰績,已經被朝廷提到了同於謙擊敗也先保住了神京一役相提並論的高度。

這樣的宣傳自然是挺讓大明百姓大漲誌氣的,但是隨著京城百姓對於孫承宗等將帥的敬仰之情高企,內閣也遇到了另一個麻煩,便是如何對待這隻得勝還朝的勝利之師。

京城百姓對這隻勝利之師的熱情如此高漲,再按照內閣之前安排的迎接規格,便有些過低了。但是想要提到多高的迎接規格,讓什麼人代表朝廷去迎接得勝的將帥,便成了一個難題。

孫承宗作為天啟的老師,原本地位就比較超然。如果內閣這次再抬高他的地位,就算是黃立極也有些擔心,孫承宗會不會就此壓住了內閣一頭,從軍事轉向政事,幹預內閣處理朝政的權力。

黃立極向崇禎提出了這個問題之後,便小心的注意著崇禎的臉色,看看這位少年皇帝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便對著內閣諸臣問道:“那麼黃先生同各位先生,覺的由誰來代表朝廷迎接孫先生比較好呢?”

張瑞圖不以為然的說道:“此次孫總長帶領大軍擊敗了林丹汗,的確是少有的大捷,但是這等大捷也未必能同李成梁昔日的勝績相比。

既然昔日李成梁得勝之後入京麵聖並無特殊,那麼這接待孫總長一事,我看也用不著特殊對待,還是照舊例為好。”

施鳯來看了崇禎一眼,發覺皇帝聽了這話便皺起了眉頭,他便趕緊反駁道:“這是此一時,彼一時。昔日李大帥在時,遼東尚有精兵強將,建奴無反叛之意,大明內地也無紛起的民變,各地尚算風調雨順。

但是今日,我大明內憂外患,邊關盡是疲兵庸將,各地又災害頻發,國庫更是幹淨的可以餓死老鼠了。

孫鎧陽值此緊要關頭擊敗了包藏禍心的林丹汗,正是衛我大明社稷,讓天下百姓以喘息之機的一戰。如果這樣有意義的勝利,朝廷都要視而不見的話,今後朝廷還能指使的動這些邊軍大帥嗎?

臣以為,孫鎧陽此戰獲勝不容易,陛下應當厚待之,以振奮邊關大將對於朝廷的忠義之心。”

“祖宗製定各種典章製度的目的,是為了讓後世子孫遵守的,而不是用來隨意破壞的。若是我等隨意破壞了典章製度,今後邊將大帥和地方督撫還會尊重朝廷的權威麼?”張瑞圖毫不留情的反駁道。

施鳯來一時語塞,其他閣臣也麵麵相窺,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方的立場,因為崇禎同首輔兩人都沒有發聲。

黃立極看一眼麵紅耳赤的施鳯來,突然開口攔住了張瑞圖繼續質問下去。他斟詞酌句的對著崇禎說道:“不管是張長公還是施存梅,兩人雖然意見相左,但也都是為了朝廷考慮。隻不過一個著眼於朝廷今後的局麵,一個把目光放在了現在而已。

老臣以為,這兩人的意見都有可取之處,但是如何決斷,還是應該由陛下來判斷。就算陛下超出規格迎接孫總長也沒什麼,畢竟恩出於上啊。”

朱由檢閃爍了下眼睛,便微笑著說道:“今年這麼多糟心的事,難得有件讓天下人開心的事,不如就破一破規矩好了。

孫總長和總參謀部的官員們殫心竭慮,為我大明贏得了這場勝仗,歡迎儀式搞得隆重一些也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