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00章 晉冀會館(1 / 2)

京師崇文門外有一間三晉會館,原是嘉靖年間兵部尚書賈仁元,從自家府邸南麵隔出來的一部分院子,當時主要是用來在京的晉籍士人作為聚會的場所。

慢慢的這裏就變成了山西士人和商人在北京城的同鄉會館,不過當初賈尚書設立這個會館的時候,從來沒想過這裏會變成山西人在京城聯絡鄉誼的據點,他不過是想把這裏變成同上京的山西士人聯絡感情的別院而已。

因此當山西士商雲集於會館時,這地方便顯得有些狹小局促了,而且因為格局不大,功能便顯得過於單調。祭祀神靈的時候沒有專門的祠堂,朔望吉旦等在京晉人集會的時候又不能宴請聯誼,讓在京的山西士商大感不便。

雖然之後有在京晉人在都第別設燕勞之館,又在慈仁寺修建了餞別之亭,但是這種一分為三的的會館模式,顯然不能團結京城的山西士商們。

因此,在京的晉商們便共同集資,在布巷之東的蔣家胡同,買下了房院一所,拆除後按照山西的建築樣式新建了一所大院,作為晉人在京城的聯絡會館。

這座晉冀會館曆時3年半,終於在崇禎元年夏日全部完成。整座會館建築外觀巍峨壯麗,內部也是布局嚴謹,處處裝飾華麗。

會館內充斥著大量的磚雕、石雕、木雕,這些雕刻花費了數百名工匠近一年半的時間,每一處圖案都非常精美。

會館前用雕磚砌成的照壁,除了“二龍戲珠”、“八仙過海”等人物,還有數十處山水、花卉、鳥獸等大大小小的透空磚雕圖畫。

繞過照壁之後,有掖門通往東西兩側的小院,右邊小院內是一座二層的鍾鼓樓,為會館上下報時。

而順甬道向北經過一處牌樓,樓上飛簷相錯,鬥拱互交,華美異常。牌樓後便是正殿、配殿,屋頂均用青色的琉璃瓦覆蓋,看上去翠碧輝煌,宛如仙居。

整個會館有各式建築五、六十處,建築麵積達到了近10畝,而會館所占據的地方則接近5、60畝。

這座會館投入使用之後,在京的晉人聲勢為之一振,大有壓倒除四海商會以外的,其他各省商民在京會館的勢頭。

不過主持晉冀會館的晉商們卻已經足夠心滿意足了,在他們看來,四海商會並不算是真正的同鄉會館,而隻類似於商賈行會的性質。

因為四海商會並不以地域、籍貫區分會員,隻要任何在官府申請了經商執照,並成立了公司的商人便可以入會。

入會之後的商人並不能公平議事,而是按照各注冊公司的經營項目和本金多寡,進行劃分等級。並推選出12名商會理事負責商會平日的管理,每3年推選一次。

看起來四海商會的組織形式和同鄉會館差不多,但是四海商會:不聯鄉情,不篤友誼,也沒有同行相助的義務。它隻是一個互相進行商業信息交流,並招募投資的一個場所而已。

雖然四海商會用金錢衡量一切的行事作風,讓一些言義不言利的老式商人們深為不齒,但是擁有內府和大明中央銀行支持的四海商會,卻並不在乎外界的這些風評。

四海商會從宮內直接獲得了十王府一座皇子府邸,作為辦公及日常交流場所。而參與了四海商會的商人,能夠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獲得內府研發出的各種新產品,或是內府公布的各種原材料的訂單等好處。

因此雖然有許多商人不齒它,但是卻有更多的商人試探著加入了它。成立不足一年的四海商會,很快便成了京城勢力第一的商人組織,隻不過這個組織內部關係比較鬆散罷了。

今天並不是什麼朔望吉旦的日子,但是晉冀會館內卻人頭簇擁,顯得異常熱鬧。從天還沒亮開始,會館內就變得人聲鼎沸了起來。

晉冀會館內如此做派,實在是因為出了一件盛事。大同薛家、靈石王家、蒲州張家、王家、範家、曲沃李家、介休侯家、祁縣賈家等晉商中的出名望族,都派出代表來到了京城,而絳州豪商張國紀等幾人,更是親自趕到了京城。

這些家族和豪商的出現,基本上已經可以左右整個山西士紳商民的意見了。主持晉冀會館的那些在京晉商,在他們麵前不過類似於管家之類的人物了。

晉冀會館剛剛建成沒多久,便迎來了這些山西豪門巨室的入住,這對於會館來說,自然是一場提升自家地位、聲望的盛典了。

在幾名會館執事恭敬的帶領下,一大群晉商先是拜過了關帝,又給梅、葛兩仙翁上了香,這才重新返回正殿坐下,準備開會議事。

幾名在京的晉商還想留在殿內,結交下這些巨室豪門的子弟時,已經被人不軟不硬的勸離了。很快這殿內便隻剩下了,從各地趕來的豪商巨室的代表了。

當殿內隻剩下了這些豪門巨室的代表之後,大家便都認為要先推選出一名主持會議的人來。

不過在座的都是山西各地的豪門巨戶,雖然在外人麵前山西人之間還是很團結的。但是當關上了門之後,這些豪門巨戶之間同樣不是鐵板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