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24章 治亂循環(1 / 2)

看著黃立極沉默不言,朱由檢放下了雙手,重新按在桌上說道:“朕以為,曆史是有其必然性的,如果我們繼續按照以往的方式去治理這個國家,那麼我們就跳不出治亂循環的曆史圈子。

如此有些事情的發生也就可以預見了,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也許是數十年後,運氣好一點的話,也許朕還不用看到這最為悲慘的結局。

但是對於大明王朝來說,隻要解決不了有限的土地和快速增長的人口之間的矛盾,有些事情是避免不了的。到了那個時候,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的每個人都會陷入到修羅場中去,誰也逃脫不了曆史的審判。

對於王朝更替的景象,黃先生熟讀史書,想來應該比朕更了解。朕覺得,就算黃先生不為自身考慮,也該替子孫想想,你真的希望他們在亂世中掙紮求存嗎?”

站在角落中的呂琦悄悄的把頭埋低了下去,如果有可能他更希望自己現在根本不在這房間內。大明皇帝同首輔密談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談論的是大明王朝還能存在多久,就有些聳人聽聞了。

不僅僅是呂琦感到了震驚,便是聽著崇禎訴說的黃立極心裏也充滿了不安。他左思右想了許久,依然覺得心裏一片混亂,他根本不明白要如何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

治亂循環的曆史規律,有限土地和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曆代文人大儒並不缺乏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但是誰也沒有找到過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甚至連正確的道路都沒有找到過。

前人研究了這麼久都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他又如何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答案呢。黃立極緩慢而又遲疑的說道:“陛下剛剛所言,未免有駭物議了。隻要陛下勵精圖治,朝堂上下團結一心,說不定事情並不會走到那一步。

這一年來,我大明的形勢不已經有所好轉了嗎。也許隻要按照陛下製定的經濟政策繼續下去,大明可以度過目前這個難關…”

朱由檢豎起了手頗為無禮的打斷了首輔的話語,他麵色不愉的說道:“黃先生,你剛剛說的理由,能夠說服你自己嗎?

朕這一年來推行的興修水利和大興工商的政策,雖然能夠緩解大明目前的矛盾,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一來,興修水利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但是解決不了財富分配的問題。無地農民始終還是不會擁有土地,而糧食產量的增加,雖然會引起糧食價格的下跌,但是對於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更是一個災難。”

黃立極忍不住打斷了崇禎說道:“《漢書·食貨誌上》是說過: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但是對於現在大明來說,糧價過高才是大問題啊。隻要百姓能買到糧食,天下就不會大亂。”

被打斷話語的朱由檢並沒有不悅,而是解釋道:“問題在於,《漢書·食貨誌》寫作的時候,這天下的土地還有許多可以開墾的地方,而不是像現在的大明一樣,土地大多掌握在豪門巨室手中。

這些豪門巨室在收獲的時節壓低糧食價格,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抬高糧價,人為的製造糧食價格的波動差價。他們通過這種差價,在年成好的時候獲取暴利,在年成差的時候掠奪小農戶的土地。

興修水利,短時間內也許會給貧戶帶去些許好處,但是從長遠看,隻會加劇了糧食價格的人為波動,最終隻有那些豪門巨室獲得了收益。

當土地掌握在了一小撮人手裏,對於糧食的囤積居奇必然會造成一部分人淩駕於眾人之上。我們可以一個月不吃鹽,難道能夠三天不吃糧食嗎?

農民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興修水利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朕認為,興修水利並不能解決大明目前存在的問題。”

黃立極腦子裏不停的轉著,他從皇帝的話語中聽出了些什麼,似乎有助於解決大明目前的問題,他眼睛忽然亮了亮,口中不由自主的說道:“陛下,剛剛你說因為我大明朝的土地容量有限,所以當人口不斷增長後,會因為養不活這些增加的人口,因此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麵。

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些人口弄到工坊和礦山中去啊。光是一個棉紡織工坊就容納了數百人,京城這些棉紡織工坊吸納的人數高達近萬。難道我們不能用這些工坊和礦產,去收納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嗎?”

情急生智下,黃立極越想便越覺得,大力開辦工坊礦山,倒是能夠解決土地容納不了的人口,從而給大明增長的人口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