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91章 勸說(1 / 3)

當王承恩陪著錢謙益走進了皇極殿後殿時,這位在人前一向表現的名士風範的文壇領袖,臉色卻甚是黯淡。

朱由檢打量了他一眼後,才說道:“錢先生前日送來的書稿,朕已經看過了。寫的很是用心,朕覺得非常好,不知全書什麼時候可以完成呢?”

聽到崇禎詢問的是書稿的事,錢謙益原本因為剛剛朝堂上發生的風波而七上八下的心,終於安穩了一些。

他趕緊回道:“有賴葡國公主的幫忙和耶穌會幾位傳教士的協助,這本關於講述葡萄牙王國興衰曆史的書籍,大致已經完成了八成,大約再有2個月時間就能完成了。

呈給陛下預覽的是前六個章節,臣這邊還有尚未整理完畢的4個章節,再加上還在收集資料的2個章節,全書完成後一共會有12個章節…”

也許在政治上這位東林領袖的才能並不怎麼出色,但是在著作曆史書籍方麵,倒是現在最為符合崇禎心意的一名作者。

並不是說大明沒有治史的人才,而是缺乏願意按照他的意願去書寫曆史的人才。比如這本講述葡萄牙王國海權曆史的《大國興衰史》,必然會有很多學者不屑一寫。

在中國的曆史典籍記載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洋小國曆史,哪裏會有人去關注呢?特別是,還要胡吹大氣的在前麵加上大國興衰幾個字,不是惹人發笑麼。

隻有這位水太涼先生,倒是一絲不苟的按照崇禎的吩咐,認認真真的從耶穌會傳教士和伊莎貝拉那裏收集了葡萄牙王國的資料。

把一個歐洲小國因為一個正確而大膽的選擇,變得驟然而富。但是又因為先天小國寡民的缺陷,和後人的固執守舊而衰落的表現,如實的刻畫了出來。

而朱由檢需要的就是這樣一本書,以平等的姿態去研究別國的曆史和政治,從客觀而不是主觀的角度,講述一段發生於過去的曆史。

這本書將不僅僅用於給大明人開拓視野,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今後的大明學者,也能以同樣的姿態去研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曆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大國興衰史》分為12章,從12世紀阿方索·亨利克斯領導葡萄牙王國獨立開始,到1578年“三王之役”導致葡萄牙亡國為止,講述了葡萄牙王國400多年的曆史。

當然其中著重描寫的,還是“航海家亨利”是如何把葡萄牙,從一個歐洲邊陲小國帶上了海洋帝國的征程。

“我是最偉大的人,

把地球踩在腳下!

我財大氣粗,擁有無限權勢;

我是權杖、王冠和王位,:

能使大地和海洋顫抖!

我的威名遠揚,

家喻戶曉,

我就是葡萄牙,

我比整個世界都大!”

這是葡萄牙詩人羅佩-德-維加的一首著名的詩,它充分的表現了,當一個國家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時,即便是一個小國,國民也不會覺得征服世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這位經曆了葡萄牙王國全盛時期葡萄牙詩人,卻親眼目睹了葡萄牙帝國的隕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當然,朱由檢讓王承恩把錢謙益找過來,並不是僅僅為了談論這本書籍的事的。

當錢謙益因為討論自己的著作,有些慌亂的心情開始平靜下來之後,朱由檢突然插嘴說道:“錢先生,你對於東林黨和東林黨人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