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31章 一場演習(1 / 2)

在皇帝的要求下,新軍統領吳芳遠馬上點選了一支新軍的連隊出來,準備同京營挑出的連隊進行對抗演習。

為了不再崇禎麵前丟臉,俞谘皋挑出了施洪謨麾下隊列演練中最為出色的一隻連隊。

而新軍這邊派出的則是閻應元的連隊,作為訓練一營左連,它剛好排在了新軍隊列的最前方,為了不擾亂新軍的隊列,吳芳遠便隨手指到了這隻連隊。

對於站在主席台上,觀看這場連隊級別對抗演習的將領們來說,大約除了茅元儀之外,其他人都不怎麼看好新軍。

因為京營的連隊編製是264人,而新軍的連隊編製卻隻有232人,編製上就少了近八分之一。

同京營一個連隊四個把總哨,以哨為基本作戰單位不同,新軍的連隊分成了兩個百戶,以小旗為基本作戰單位。

京營連隊的指揮層級是哨、把總、連三層,新軍則是小旗、總旗、百戶、連四層。

新軍每個小旗是10人,每個總旗有5個小旗,外加輔助指揮人員共有53人,每個百戶下轄2總旗共計112人,兩百戶成一連計232人。

京營連隊是完全按照《紀效新書》進行編製的,雖然人數上有些出入,但是每哨1名重火繩槍手的名額並沒有變化。至於其他人攜帶的近距離火器,因為威力不足和射程關係,基本上隻能用作擾敵之用。

考慮到是在崇禎麵前演習,加上虎蹲炮的威力難以在演習中進行計算,因此雙方都略去了這項火器的配置。

因此京營一個連隊的遠程攻擊兵種,應當是16名重火繩槍手+32名兼職弓箭手,共計48人。

新軍這一方,是按照每個小旗5名長矛手,3名輕火繩槍手,2名重火繩槍手配置的。3名輕火繩槍手還配備了套筒刺刀,可以在射擊完成之後充當短兵進行肉搏戰。

故新軍一個連隊中有長矛兵100人,火槍兵100人,指揮作戰人員32人。

當閻應元指揮著自己的連隊進入到演習場地之後,看著對方擺出的繁複軍陣之後,隻是略略思考了片刻,便下令自己的連隊排成了簡單的橫隊隊形。

長矛手分成三列橫隊,居中布置,前兩排各為40人,最後一排為20人。

而火槍手分置於長矛手兩側,分為兩橫隊。40名重火槍手在前,60名輕火槍手在後。

長矛手左右間距都為0.64米,這個間距剛好隻夠他們進行最為簡單的刺擊動作,無法施展左右騰挪的個人技藝,動作過大就會被被左右的同僚所阻擋。

而長矛手的前後間距則是1.92米,按照軍製,行軍步幅:每步為0.75米。也就是說,作戰時前排長矛手最多隻能退上一步,然後他就被後排橫隊的士兵給牢牢抵住了。

通過嚴格的隊列訓練,迫使士兵在作戰時隻能活動於這塊不斷向前行進的,0.32*0.32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使得每一個士兵都成為了隊列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不間斷的訓練會不斷加深處於隊列中士兵的身體記憶,讓他們記住,除了向前拚殺可得自由,在他的左、右、後三方都是阻擋他逃亡的人牆。

而且這種密集隊列不但可以減少軍隊的崩潰幾率外,對於騎兵也有著強大的抵抗能力。

至於兩側火槍兵的橫隊隊列,除了左右間距擴大為0.96米外,前後間距同長矛兵橫隊間距相同。而兩側火槍兵的雙橫隊隊列,剛好和長矛手的第一、二排橫隊並列,從正麵看去就成為了一個平麵。

長矛手橫隊和兩側火槍兵橫隊之間留下了一個2.5米的缺口,以保證火槍兵開槍時不會擾亂長矛手的作戰秩序。

同長矛手隊列前後也要一致不同,火槍手前後兩橫隊的隊列,則是按照斜線布置。後排火槍手剛好處於前方橫隊的空隙之中,畢竟火槍手要求的是輸出火力,因此要進行交替射擊,而不是限製他們後退。

閻應元自己居於長矛隊列的中間進行指揮,而他下屬的兩個百戶則分置於兩側的火槍手隊列中進行指揮。當整個新軍連隊展開隊列後,其正麵應當剛好為69米。

相對於新軍的簡單橫隊隊列,京營這邊顯然就比較複雜了。四個把總哨分成了左右翼,前後軍四個部分。

左右翼和前軍之間擺成了一個三才陣,前軍略突前一丈的距離,前軍和左右兩翼之間的距離約為1丈,而前後軍之間的間距則是3丈。

在前後左右四個部分圍起來的空檔內,則是這個京營連的指揮中樞。除了後軍這個把總哨組成了方陣隊列外,其他三個軍陣都擺出了五行陣。

所謂五行陣,其實就是三個橫隊,二個縱隊。4名火槍手成一橫隊,位於正兵之前,準備在接戰時先以火槍攻擊一輪,以打亂敵軍的隊列。

其後二個哨隊分為前後兩層,為兩個放平的鴛鴦陣,兩個藤牌手護住隊伍兩側,中間則是近似於橫隊的長短兵。兩層之間間隔2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