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22章 西南捷報(1 / 2)

朱由檢在召見張耀芳等一幹治水官員時,也聽說張耀芳之子張岱在其中奔走,頗有一些功勞。

對於張耀芳,朱由檢的腦海裏沒有什麼印象。但是對於紹興人張岱,他倒是略知一二。

對於那些追求布爾喬亞式生活的文青來說,還有什麼比張岱的文字更能打動人心呢?

就算是曾經的蘇長青也熟讀過張岱的幾篇文字,特別是《自為墓誌銘》中那段: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為夢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這段文字極短,但是卻將一個少年時富貴,而中年之後卻家國淪喪的世家子弟的人生,表現的一覽無餘。即便是數百年後讀到這段文字,也依然讓人唏噓不已。

在明清鼎革這樣的大時代中,張岱既不能守其國,也不能守其家,不過卻始終守住了他的本心,未嚐不是一個文人最後的堅持了。

不管如何,曾經的蘇長青還是很仰慕這位明末的文人的。既然聽到了他的名字,自然便下令召見了他。

33歲的張岱正處於盛年時期,良好的家世和富貴悠閑的生活,使得他身上始終帶有一種異於常人的從容。

即便是站在崇禎麵前,他也沒有表現出緊張、拘束的樣子,反倒是有些好奇的,偷偷打量著坐在上方的少年天子。

寫出了《湖心亭看雪》這樣清麗脫俗文字的張岱,本人卻不是什麼英俊人物。

朱由檢對於張岱的第一印象便是,此人的鼻子可真夠大的。雖然這鼻子使得張岱的麵貌同英俊二字無緣,但是配上了張岱的五官,卻顯得甚為可親。

同張岱略略交談了一會,朱由檢第一次在一個明人麵前生起了,孤陋寡聞之感覺。除了西洋學說和未來的曆史之外,似乎沒有什麼不在這位諸生的肚子裏的。

一個人強聞博記到了這種地步,難怪可以寫出那麼多精美的文字來了。於是乎兩人的交談,很快便成了張岱說,而朱由檢做洗耳恭聽狀。

若不是張耀芳在邊上咳嗽了幾聲,說的興起的張岱,幾乎都忘記了他現在正身處於,文華殿皇帝的辦公房內了。

看著張岱住口退下,朱由檢終於忍不住疑惑的問道:“宗子如此才學,怎麼還隻是一個諸生?”

聽到崇禎的問題,張岱頓時臉色一黯,失去了剛剛揮灑自如的言談氣勢。

看著兒子難以言語的樣子,張耀芳不得不出聲向崇禎解釋了一番。朱由檢聽完了張岱屢考不中的緣由之後,不由曬笑著說道:“現在的大明科舉果然是過於迂腐了,如宗子這樣的人才,僅僅因為觀點和朱熹不同,就被刷了下去。

怪不得我大明現在的官員,多是碌碌無為之輩。除了按循守舊之外,那裏能安邦撫民呢?”

聽到崇禎的感慨,張岱不由大起知己之感,他頓時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此言不錯,學生以為,這科舉一途,蓋用以鏤刻學究之肝腸,亦用以消磨豪傑之誌氣…”

“不許在陛下麵前無禮。”張耀芳小聲的訓斥了兒子一句,隨即又迅速向崇禎請罪道:“臣教子無方,還請陛下恕罪。”

張耀芳雖然不願屈服於俗流,但是對於世事的了解,卻遠比張岱為多。

崇禎對於科舉製度不滿,抱怨上幾句,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張岱在皇帝麵前發表的一番攻擊科舉的言論如果被傳了出去,恐怕他很快就要被天下讀書人視為仇敵了。

張耀芳自然不會讓兒子落到這個下場,於是頗為失禮的訓斥了張岱一句,隨即又幫著他在崇禎麵前否定了之前的言論。

朱由檢看了看一臉緊張的張耀芳,又看了看他身邊雖然住了嘴,但依然滿臉不忿的張岱,便隨口說笑了幾句,算是將這事遮掩了過去。

隨即朱由檢便把話題轉移到了公務上去,“你們提出的請求調撥火藥和購買精鋼開石工具,朕會通知軍器監,到時自然會有人同你們進行協商這些事情。

至於宗子麼?燕京大學的文學院,尚缺一名教授,不知你可願意屈就?平日裏,朕也可以就近向你討教些學問。”

現在的燕京大學,已經不再是一年前魚蛇混雜的國子監了。這一年來,燕京大學不但招募了眾多北方士子,還延攬了不少李贄和泰州學派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