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66章 道統和法統(1 / 2)

當崇禎突然向群臣拋出了什麼是朝廷的質問時,郭允厚還是有些吃驚的,因為這同他們此前和皇帝商議時的計劃有所不同。

不過在皇帝兜兜轉轉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了當初設定好的道路上來,讓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戶部這次之所以願意擋在攻擊黃立極輿論的前麵,自然是想要把兩淮鹽引案的最大好處抓在手裏。

對於能夠不花什麼代價就占據了未來兩淮鹽業四分之一的股權,還能從鹽引案涉案人員身上獲得一大筆罰款,戶部上下官吏還是很有興趣的。

雖然戶部擁有對各地鹽運司的管理權,但是鹽運司的主官鹽運使的品階是從三品,僅次於戶部尚書,同戶部侍郎同級。因此戶部對於各地鹽運司的管理權力,還不及都察院派出的巡鹽禦史權力大。

因此鹽稅雖然是戶部最大的一項現金收入,但是戶部官員在鹽業上獲得的好處,其實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戶部輕易的把長蘆和河東兩處鹽場賣給了四海商行,而沒有多加反對。

鹽運司官員們富的流油,但是他們給予戶部的節貢也不會壞了行情,也許對幾個戶部分管官員和戶部尚書那裏會有另外的饋贈,但是對於整個戶部來說,鹽運司的存在並沒有超過其他地方衙門。

如果有機會讓戶部直接管理地方鹽政,戶部上下的官員自然不會去理會地方鹽運司官員有什麼想法,畢竟別人家的兒子再好,那也是別人家的兒子。

更何況,自崇禎登基以來推行的新政,使得戶部官員的升遷呈現出了某種封閉性的傾向。以往為了防止官員在某個部門做大,對於六部官員的任職采用的是流動升遷的模式。

比如工部郎中要想升任侍郎,就必須換一個部門。連續擔任了兩屆京官,就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員。這種官員任職的方式雖然消除了各部門的山頭主義,但是同樣讓中央各部門呈現出了組織渙散,毫無凝聚力的後果。

以座師門生關係聯結起來的個人小團體,完全淩駕於各部門的部門利益之上了。對於一個封建帝王來說,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結果。打擊一個沒有組織的個人小團體,總比去麵對一個依托於上下級關係嚴密組織起來的政治集團要強。

前者因依附於皇權而存在,而後者則利用了部門的權力對抗了皇權。套用一句太祖的言論,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崇禎自認不是太祖這樣的政治大師,也沒有如洪武帝一般的精力和才能,要把一切政治事務都納入自己手中。

因此他在一團散沙的中央六部和以部門利益為重的山頭主義中,他默認了後者的存在。而戶部、工部和刑部,因為這三個部門所具有的專業技術知識要求,使得新政推行之後,便呈現出了某種封閉性的傾向。

戶部官員對於算學和金融知識的要求,工部官員對於理工科類知識的要求,刑部官員對於法學知識的要求。這些專業知識的積累,顯然不是半路出家的官員能夠掌握的。因此從外部調入這三個部門的官員,門檻已經越來越高了。

既然進入戶部之後,個人的仕途升遷同戶部工作的好壞聯係在了一起,那麼維護本部門的利益,就自覺的成為了戶部官員們的共同準則。戶部權力的擴張,就是他們個人權力的擴張。戶部利益的受損,就是他們個人利益的受損。

因此當兩淮鹽引案爆發之後,郭允厚稍稍向下屬們吹了吹風,戶部官員們就上下一心的站在了支持首輔的立場上,他們就是指望著從這起大案中讓戶部獲最大的好處。

當崇禎拋出了君、民、社稷三位一體的論點之後,此前還在糾纏於韓一良要不要受罰,首輔黃立極對於兩淮鹽引案究竟要負什麼責任的官員們,就如同被人打了一悶棍一樣,雙方在會議開始後積攢起來的決一死戰的氣勢,頓時被悄然瓦解了。

自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之後,便被後世儒家學者們尊稱為亞聖,認為他發揚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為曆代帝王所喜,因此他所著作的《孟子》一書,是在南宋時,被朱熹列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後,才被正式奉為儒家治學的重要經書。

到了大明朝,控製欲過強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對於孟子的所說的: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言論大為不滿,一度想要撤銷孟子的亞聖封號,並下達了將孟子逐出文廟殿外,不得配享文廟的命令。

雖然在群臣的勸說之下,朱元璋在一年之後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但是他對於孟子的言論依舊耿耿於懷,於是令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劉三吾揣摸皇帝的意思,共刪掉《孟子》八十五條“有問題”的內容,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並將剩下的內容編為《孟子節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