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80章 戰爭公債的發行(1 / 2)

王淵思看著眼前這個拄著一根拐杖卻健步如飛的奸商,大為驚奇的說道:“汪行長,本官也不過才得到要發行戰爭公債的消息,你如何就知道了?

不過汪行長你好像找錯人了,此事是郭尚書親自負責,我度支司同這次戰爭公債發行的事務無關啊。”

以往不管見到多小的官吏,汪逢元都要曲著身子陪著笑臉,但是現在的汪逢元,即便是站在王淵思這樣的戶部郎中麵前,也一樣挺直了自己的腰板。

中央銀行每向戶部發放一筆貸款,汪逢元就感覺自己就多了一份底氣。以往他看到這些官員,就如同老鼠看到了貓,對於他們這些商人來說,哪怕是賺了再多的錢,但隻要得罪了一名不入流的小吏,都會讓他們傾家蕩產。

是以大明的商人一旦有了錢,便要讓家中子弟進學,指望出個讀書人保護自己的家業。在那個時候,汪逢元眼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是自己頭上的那片天。

不過現在作為中央銀行當家人的汪逢元,眼界自然就同以往大為不同了。而作為中央銀行最大的債務人,戶部官員也就首先失去了在他心裏的那種莫名威嚴。

老於事故的汪逢元,很快便聽出了王淵思表麵上的話語雖然顯得親近,但是背後卻有一種不屑於同自己過多交往的高傲。

汪逢元對此裝作什麼也不知道,中央銀行雖然是戶部最大的債主,股東中還有內府和北地的諸多士紳,但是隨著山西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建立,中央銀行已經失去了戶部債主的壟斷地位。

如果說這天下有什麼生意最難做,從前的汪逢元一定會認為是和官府的生意最難做。但是要問天下什麼生意的利潤最好,現在的汪逢元也一定會說,是同官府做生意的利潤最好。

事實上,如果不是大明的國庫實在太窮,汪逢元覺得光是自己的中央銀行就能掏光國庫裏的最後一個銅板。這些官老爺們一旦失去了蠻不講理的本事,在生意場上就是一群把自己賣了都還搞不清狀況的蠢驢。

汪逢元心中雖然是這麼想的,但是他對著王淵思卻是這麼說的,“郎中大人雖然是尚書大人的心腹,但尚書大人畢竟也是60歲的人了,郎中大人是時候為自己的前程考慮一二了。”

王淵思頓時拉下臉來喝斥道:“鶴城男請自重,尚書大人乃是本官的恩師。”

汪逢元收斂了笑意,一臉嚴肅的說道:“我對於郭尚書絕無詛咒之意,我隻是想要提醒王郎中,中央銀行同郭尚書一向合作的很好,我們又怎麼會希望戶部尚書換人呢?

隻不過,那位王侍郎現在同交通銀行和山西銀行打的火熱,大有取尚書之位以代之的氣勢,王郎中難道就沒有什麼想法麼?

郭尚書在位,自然天下太平,但是郭尚書去職之後,誰來接任郭尚書的位置呢?我們由衷的希望,能夠繼續秉持郭尚書製定政策的人上位而已。”

“我們?”王淵思有些狐疑的看著汪逢元詢問道。汪逢元爽快的回道:“中央銀行的各位股東代表,希望王郎中未來能夠接替戶部尚書之位,繼續保持三家銀行的現狀。”

王淵思立刻明白了過來,山西銀行和交通銀行成立較遲,且一開始心存疑慮投入不足,導致中央銀行獲得了內府和戶部的重點扶持。

從中央銀行出現,到現在為止不過兩年。但是大明各地每年向中央解運錢糧的工作,已經成為了中央銀行最主要的業務。

在以前,國家一年兩稅的征收,那是官府的頭等大事,絕不會允許商人插手其中。而例行了200餘年的大明稅收體製,也變得異常複雜、繁瑣和低效。

比如讓一部分京城官員到南京去領取俸祿,讓錦州的軍士到山海關領取軍餉,把上海的一石稻米運到北京,又要把保定的一石小麥運往南京。

這些莫名奇妙的規定,也許當年隻是因為突發意外的臨時舉措,但是到了現在卻成了不可變更的祖製。這種絲毫不考慮經濟效益的舊規,之所以能夠繼續存在下去,自然是有人可以從中漁利了。

中央銀行剛剛解運地方到中央的稅糧時,自然是遇到了不少官吏的刁難的。但是獲得了內府強力支撐的中央銀行在打破了這些陋規之後,便享受到了驚人的收益。

中央銀行借助國家庫藏對商人進行拆解,又從商人手中拆解錢糧以補充地方或中央所需。使得原本涇渭分明的國家庫藏和商人倉儲,在一定條件下實現了互補不足,交換有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