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680章 灤河之戰二(1 / 2)

近衛師第二團和第三團過河之後,朱由檢並沒有讓吳襄和宋偉的營頭先過河,而是下令讓祖大弼、祖大樂兩人帶著自己的部隊先過了河。

看著兩人率領的兩個營頭中有很多蒙古人,站在橋西小山上的朱由檢不由好奇的對著身邊的祖大壽詢問了幾句。

祖大壽看了一眼從山下走過的部隊後,才恭敬的對著崇禎說道:“這些是夾道之人,原是居於山北近遼陽之地,中國之外的蒙古部族,因為受到後金的壓迫,去年三月投降了我大明。

臣從中挑選了三千精壯的降夷組成了左右營,左營以桑昂統領,右營以諾木齊、恰台吉統領。陛下現在看到的,便是降夷左營在內的錦州將士。”

朱由檢複看了看山下經過的部隊,不由笑了笑說道:“隻給了他們兩個遊擊的官職,未免太過小氣了些。”

兩營遼東軍剛過去一半人,朱由檢等人便看到原本向東逃亡的韃子騎兵,不僅停住了腳步,還返身重新向橋頭殺了回來。而橋頭北麵的金山也再次派出了一支部隊,向橋頭發起了進攻,似乎想要配合東麵反攻的韃子騎兵。

讓朱由檢感到有些詫異的是,守在西麵口子的韃子,依然隻是派出了三、五十騎,慢悠悠的趕了過來,似乎隻是在敷衍了事。

他隨即對著身後的侍衛說道:“張獻忠,你帶一隊人去,把西麵的騎兵擒下幾個活口,帶到朕麵前來,朕有話要問問他們。”

張獻忠看了一眼對岸的局勢,答應了一聲便轉身下了山坡,召集近衛師第一團的騎兵去了。對麵韃子的這次反擊,在祖大弼、祖大樂率領的遼東軍支援下,很快便被近衛師第二團、第三團趕了回去。

而張獻忠率領的小隊騎兵,擊落了十幾名蒙古韃子下馬之後,剩下的蒙古騎兵便迅速掉頭跑回了西麵口子的陣地。

當張獻忠帶著三名俘虜返回灤河西岸,把他們待到皇帝麵前時,渡過河的明軍已經超過了七千人。已經渡過河的明軍完全占領了石橋東岸的韃子營地,並開始著手修複起營地的防禦設施起來了。

祖大弼、祖大樂率領的五千餘明軍,已經渡過河的3千餘騎兵依托著石橋東岸的營地,牢牢的守住了這座簡陋的營地。而對岸的韃子騎兵,不停的從北麵和東麵壓縮著明軍的陣地,試圖把明軍壓縮在橋頭一小塊區域內,不讓明軍後續部隊有展開隊伍的空間。

朱由檢和祖大壽等明軍將領也觀察到,對岸東麵的韃子騎兵正不斷的調動集結起來,顯然是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反擊,試圖把對岸的明軍重新趕回來。唯一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守衛西麵口子的韃子似乎並沒有什麼作戰意誌,倒是給了過河明軍一個集結整編的地方。

張獻忠帶著三名俘虜返回之後,朱由檢便下令解開了他們身上的繩索,然後親自詢問了三人。這三名蒙古人雖然不清楚朱由檢是什麼人,但是看著他這麼年輕卻被一群明軍將領圍繞的保衛的情形,也知道這位必然是明國的貴人。

這三人顯然沒有為後金國效死的意思,他們很老實的就交代了自己的身份,還把自己知道的情報一股腦兒的都吐露了出來。

原來他們是科爾沁部的牧民,現在駐守西麵口子的將領,便是科爾沁部的首領奧巴。西麵口子擁有的兵力並不止五百人,而是一千五百人。

據他們所言,科爾沁部的老首領同努爾哈赤結盟時,雙方締結的是平等的盟約,科爾沁部隻是想要借助建州女真的力量抵抗察哈爾部的吞並而已。

但是等到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國之後,雙方的力量就失去了平衡。力量急劇增長的後金國,儼然把科爾沁部當成了自己的下屬。

努爾哈赤在世時,科爾沁部攝於他的權威,還不敢如何反抗。等到黃台吉上位之後,科爾沁部的新首領奧巴就試圖恢複雙方之間的平等盟友關係,為此奧巴甚至不惜主動向林丹汗示好。

然而奧巴對於後金的反抗,隨著林丹汗的主動西遷,迅速破滅了。察哈爾部的西遷,使得科爾沁部不得不單獨麵對取得了遼東地區控製權的後金國,而科爾沁內部的親後金勢力也不得不讓奧巴作出了妥協,最終讓他親自趕到了沈陽向黃台吉承認了錯誤。

隨著奧巴的妥協,後金和科爾沁的盟約也正式變成了臣屬關係的盟約。科爾沁部被納入後金國的統治之下,雖然因為科爾沁部同女真貴族們的多年聯姻關係,使得科爾沁部族成為了後金國內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但這依然掩蓋不了,他們成為了後金臣屬的事實。

攜帶著五千人馬響應了黃台吉出兵號召的奧巴,卻依然沒有得到黃台吉的信任,自從科爾沁部的軍隊同後金軍隊彙合之後,這位科爾沁部的首領奧巴就相當於被軟禁在了黃台吉身邊,他手下的五千人馬也被黃台吉拆散了配給各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