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703章 裂痕(1 / 2)

十二月五日清晨,東方才蒙蒙發白的時候,忍字山口的中軍大帳內已經人聲鼎沸了。李宏元及東路軍諸位將領都被召集到了此處,聽從李宏元等參謀講述他們昨晚徹夜計算出來的作戰計劃的結果。

聽完了李宏遠的彙報之後,朱由檢敲了敲身邊的案幾,,讓帳內的眾人安靜下來之後,便開口說道:“朕已經決定,分出一隻偏師奔襲三屯營城,實施圍點打援的作戰計劃。

帶兵從灤河東岸出擊的將領,朕決定選吳懷。至於祖大壽則跟隨在朕身邊,負責從灤河西岸的攻勢。

由此處抵達三屯營城不過一天的路程,吳懷率領偏師直接突破至三屯營城下,然後遮蔽三屯營城同外部的聯係。預計到了第三、四日,武納格率領的後金軍必然會有所動作。則吳懷率領的偏師即可挑選地方,伏擊後金援救三屯營城的軍隊。

而從灤河西岸前進的我軍主力,前兩日將會放緩行軍速度。第三日開始便會全力向前進攻,若是武納格軍不去救援三屯營城,則朕會給吳懷所部新的指示,讓吳懷所部渡過灤河,從後方進攻武納格軍。

若是武納格軍真的出兵去救援三屯營城了,則祖大壽將會帶領本部騎兵突擊,爭取從灤河西麵進攻被吳懷伏擊的武納格軍。

這一仗,我們爭取殲滅武納格率領的後金嫡係,對於那些蒙古附庸部族、關門36部、科爾沁部的人馬,隻要他們不堅持就地抵抗,能迫使投降的投降,不願投降想要撤離的,也網開一麵,由他自去。

但是對於武納格率領的所謂兀魯特蒙古旗,還有這隻軍隊中督戰的女真兵馬,務必不能放跑一人。誰要是能夠留下武納格,不論生死,朕都會在諸軍麵前為他斟酒賀功。

隻要擊敗了武納格的本部,我軍主力同長城各關口調集的人馬,就能毫無阻礙的進攻三屯營城。此城一下,則遵化之圍也就算是解開了。

後金軍隊繞道遠襲,既無後方可以依托,也無關內的支持者,現在東西兩麵都受我大明軍隊的進攻,他們必然是要就此退卻的。

因此,三屯營城便是這場戰爭的轉折點,隻要我們攻下了這座城池,那麼這場戰事我們已經贏了七分。朕希望諸位將士繼續奮力向前,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全力以赴,徹底扭轉戰局,將後金韃子逐出關外,結束這場戰爭。”

王在晉思考了許久,終於承認按照參謀本部計算出來的時間表,並重新調整過的作戰計劃,要比昨日那個不成熟的方案可行的多。最為重要的是,這個作戰計劃已經標出了所有的風險因素,因此隻要按照這個計劃實施,就算無法取得預想中的勝利,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不能取得完全的勝利,皇帝顯然是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勸告退回後方的。與其和對麵連續失敗的後金軍隊對峙下去,等到後金援軍上來發生其他變數,倒是不如按照這個計劃實施下去。

勝利則有三屯營城為倚靠,東路明軍也就免去了要同後金主力野戰的風險。遇到挫敗,也正好退守忍字山口,依托此處營地抵抗後金騎兵。不管如何,皇帝的安全都是可以保證的。

王在晉確定了這一點之後,便出聲支持了皇帝的決定。有了兵部尚書的支持,崇禎的決定就更不是東路明軍將領們能夠動搖的了。

祖大壽雖然有些不樂意讓吳懷得到了指揮偏師的機會,但是也不敢出聲質疑皇帝和兵部尚書的一致意見,反而滿麵堆笑的讚美了皇帝的英明決斷。

當次日太陽高高升起之後,吳懷便帶著數位參謀和近五千騎兵越過了灤河,從灤河東岸向著三屯營城直撲而去了。

吳懷離開大營不久,祖大壽也帶著2000多名騎兵作為明軍的前鋒,掃蕩著灤河西岸,通往遷西城的道路。

遷西雖然有一座城牆環繞的土城,但是此地卻不是什麼縣治所在。不過遷西城東北相鄰灤河,西麵和南麵都有大山阻隔,因此倒是成了遵化到山海關通道上一處商旅中途歇腳的地方,此處也因商旅和軍隊往來而逐漸繁華了起來,倒是比遷安城更是熱鬧一些。

不過經過了後金同明軍的幾次易手之後,遷西城內的住戶除了一些老弱病殘之外,青壯不是翻山逃向了豐潤、唐山地區,便是被後金軍隊抓走,成了新附漢軍或是工匠營的一員。

失去了忍字山口的地勢之後,從遷西到三屯營城之間,武納格能夠選擇的戰術隻剩下了一種,便是發揮出他這隻軍隊中以騎兵為主的速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