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718章 使者人選(1 / 2)

將豪格斥出大帳之後,黃台吉才重新恢複了平和的語氣對著眾人說道:“這次入關之後,我軍連連受挫,這責任到也不能全丟給那些領兵作戰之人。

比如我就有責任,我此次命人收集了遼東、薊州、宣大等地的情報,卻忘記派人去了解那位明國皇帝的品性。因為我以為一個自幼成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衝齡少年,兩年時間說不定連明國朝堂上那些官員都認不熟,更談不上什麼事權一統了。

明國天子年紀幼小,朝堂上未必不會有跋扈的權臣。因此我軍繞道破關之後,明國朝堂之內光是君臣互疑爭奪軍權浪費的時間,就會給我們留下足夠的時間衝入京畿地區。

然而現在看來,倒是我過於小看了這位明國的少年皇帝,也高估了明國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們的能力。想不到我軍剛剛繞道破關而入,這位小皇帝就能衝破朝堂上那些大臣的阻擾,親自帶兵出征。還能抽調出這麼多兵力和物資到前線來。

都說明國這些年各地災荒連連,各地都有流民起事,似乎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現在看來,卻也並非如此。明人有句話說的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話說的不錯,明國這條長蟲,還沒有死透啊。”

黃台吉的親信們終於聽出了主子話語中隱含的退兵意思,於是濟爾哈朗迅速接口說道:“這怎麼能是汗主的過錯,這都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沒有能夠為汗主分憂,下麵的奴才做事不夠盡心盡力,沒有把明國皇帝的情報給收集回來啊。”

德格類也隨之附和道:“和碩貝勒說的是,汗主心胸寬大,明明是奴才們做錯了事,汗主卻不願責備這些奴才,反而自己承擔了這個責任。臣以為,古之聖王也不過就是如此了。如果我們將汗主的仁厚當做了汗主的責任,這豈不是對於汗主的大不敬?

更何況,此次伐明我們也不是一無所獲,起碼知道了新登基的明國皇帝,並不是一個易於之輩。待到下次伐明,在汗主的關注下,這明國皇帝豈能再如今天這般得意。他日他若敢再冒險親征,必被汗主所擒,屆時明國上下豈敢不對汗主俯首貼命。”

濟爾哈朗和德格類一唱一和之間,不僅洗白了黃台吉所謂的責任,還帶出了退兵的提議。某些人聽後心裏自然很是不滿,但是他們卻也沒有這個勇氣,第一個跳出來指責黃台吉的責任。

代善看了看左右,不得不親自出馬說道:“其他的先不論,你們兩人這說了大半天是不是要撤兵?當初我和三貝勒就說過,我軍勞師襲遠,若糧匱馬疲,敵人環攻,則無以為歸計。

現在明軍東西兩路夾擊我軍,而遵化城又沒有攻下。我軍若是就此撤退,你們難道以為明軍就不會追擊我們麼?那麼到時候誰來為大軍殿後,護衛大軍出關?

我左路軍數千人馬失陷於明軍之中,這些人要不要解救出來?又要怎麼去解救?難不成,就這麼將他們拋給明軍,我們自顧出關?那麼將來誰還會跟隨我們伐明呢?”

看到代善出麵,嶽托趕緊上前替黃台吉解圍道:“當初聯絡各位貝勒、八旗固山堅持伐明的是我,若是有什麼罪責,我都願意一力承擔,絕無二話。”

代善死死的看著自己的兒子,想著是不是就此將鑲紅旗整個奪回來時。十多位小貝勒和幾位八旗固山都單膝跪地,一起向黃台吉請罪,說此事不能完全怪罪於嶽托。中途改換出征目標,他們當時也是讚成了的,不能讓嶽托一個人承擔這個責任。

看著大部分女真親貴表現出來的支持黃台吉傾向,代善也隻能冷冷的“哼”了一聲,方才緩緩的坐了回去。

一直冷眼旁觀著帳內眾人表現的黃台吉,這才親熱的開口對代善說道:“二兄說的還是有道理的,我當初真的應該堅持聽從二兄的意見,今日才不會讓左路軍遭遇如此失敗。

關於殿後事宜,二兄也勿煩惱。隻要我八旗還有一兵一卒留在關內,我便不會出關。兩黃旗和兩白旗將士同我一起殿後,其他各旗可從大安口先出關。

至於左路軍被俘的人員,我自然不會丟下他們不管。不管是撤退也好,解救這些被俘的人員也好,我們都需要一點時間。

因此,我明日打算派出使者去三屯營城議和。在議和期間,我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撤退,而不必擔心會受到明軍的追擊了。

而且我還順便打算讓人看看這位明國皇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現在遇到的小小挫敗,究竟是他有意為之?還是因為年輕人的熱情,所以做出了一些我們無法預料的舉動,才幸運的挫敗了我們的軍隊。

如果是前者,也許我們就要重新考慮對於明國的戰略。如果是後者,我們隻需提高對於這位明國皇帝的關注就可以了。”

利用議和爭取撤兵的時間,帳內的女真親貴們都沒有反對這個方案,不過代善隨即下意識的問道:“那麼汗主打算派誰去負責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