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22章 國務委員會(1 / 2)

對於黃立極的懇請,朱由檢卻並沒有動容,而是頗為懶散的回道:“朕不是不想出去處理政事,隻不過朕覺得比起外麵的這些小事,朕現在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考慮,所以才留在宮內不見外人罷了。”

黃立極頓時有些懷疑的看著崇禎問道:“陛下思考的重要之事,不知臣可否預聞一二?在臣看來,臣送到陛下麵前的事情可不算是小事啊。”

朱由檢想了想,才斟酌的對自己的首輔說道:“雖然朕還沒有考慮妥當,不過先生既然問起,那麼也就請先生替朕參謀一二了。

此次朕出京親征,這前往遵化的路上也著實看了幾個縣的治理狀況。看過之後,朕便一直是憂心忡忡。即便是在軍陣之中,朕都時常思考著幾個問題。

這朝廷中樞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權力分配關係,這地方官員和地方士紳大戶之間的權力製衡關係,這士紳地主同普通百姓、佃農、莊客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我們究竟要如何去調整控製。不知先生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麼?”

黃立極沉默了許久,終於有些艱難的回道:“陛下的問題發人深省,臣一時之間倒是難以措詞了。這三個問題,臣不敢說有什麼可以教導陛下的,不過臣願意把自己的看法呈給陛下參考一二。”

朱由檢頓時直起了身子,示意一邊的呂琦準備記錄,這才把目光轉向黃立極嚴肅的說道:“還請先生暢所欲言,朕會認真傾聽。”

若是崇禎同自己討論四書五經,黃立極就算沒有什麼準備,也能同皇帝講上一整天。但是對於皇帝拋出的這三個問題,他卻要搜腸刮肚的思索許久,才能試著說上一二句。

這主要是因為,黃立極從進士踏入仕途開始,便一直做的京官,憑借資曆升到了少詹事、禮部侍郎的位置,接著便依靠魏忠賢的權勢進入了內閣。沒有做過親民官的他,對於皇帝的後兩個問題,其實是有些想當然的。

但是做了數十年京官的他,倒是對朝廷中樞和地方官員之間的矛盾所知甚詳,他對於皇帝所說的看法,也著重在了這個問題上。

朱由檢聽的甚為認真,也覺得黃立極的某些話語還是相當切中時弊的。一個鍾頭之後,講的口幹舌燥的黃立極終於停了下來,朱由檢一邊示意王承恩給首輔倒水,一邊笑著對黃立極說道:“古人雲: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朕聽了先生這一番話,倒是真正增長了不少見識。”

黃立極取過茶水潤了潤喉,便把茶盞放到了一邊,看著皇帝說道:“臣說的不過是這幾十年宦海浮沉的一些個人體驗,倒是陛下能夠在細微之中找出這些問題,才是讓臣猶如醍醐灌頂,打開了一些思路。

不過臣也很想問一問,陛下對這三個問題思考良久,可有什麼心得?陛下又打算如何著手解決這三個問題?”

朱由檢思索了一陣,才對著黃立極說道:“就朕看來,想要解決第二、第三個問題,就必須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如行軍作戰一般,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

地方官員若是不能同朝廷中樞保持一致,那麼即便中樞頒發的政策再好,下麵沒有人去執行,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若是朝廷中樞製定的政策不切實際,卻又聽不進地方官員中肯的意見,最後弄得地方天怒人怨,則中樞的威嚴又如何保存下去呢?

以今日大明的朝廷中樞和地方關係為例,這京城九門之內,朝廷中樞的命令可謂令行禁止,隻要頒發政策必然就能百分百落實下去。

但是出了九門之外,京畿百裏之內,大概中樞的命令能落實百分之九十就不錯了。若是在黃河以北,太行以東,則大約還能落下百分之八十。

山東、河南、淮河以北的區域,大約就剩下百分之七十。陝西、山西和長江淮河之間的區域,大約還有百分之六十。

長江以南數省和蘇鬆、南京地區,能夠落實五成的朝廷命令,就已經算是忠誠可靠了。至於西南和雲貴、廣西等地,他們還承認自己是大明的一部分,不出來鬧事,朕覺得朝廷都要拍著額頭慶祝了。

之所以朝廷中樞和地方關係會變成眼下的局麵,朕以為除了先生剛剛說的那些弊端之外,主要還在於中樞官員的權力過大,而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小;也在於中樞官員的權力過小,而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