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幹閣臣在改革之前加上定語的小動作,崇禎神色如常,似乎對此全無發現。在內閣中確立了全麵改革的共識,對於崇禎來說就等於是又前進了一步。
此前他和黃立極等人推動的各項改革,始終沒有提出過一個完整的改革觀念,因此在眾人看來,更像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救時之策。
這也使得,當黃立極推出改革政策時,不僅在中樞有人反對,地方上對改革政策置之不理的官員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今日之後,中樞必然要形成一股改革的風潮,而失去了朝堂上反對改革的聲音,地方上的支持守舊勢力的官員必然會大受打擊。而自然就會有人通過支持改革,來呼應中樞的改革聲音,從而贏得仕途上的進步。
在眾為閣臣以為這個話題將要結束的時候,朱由檢卻又開口說道:“剛剛朕已經和各位先生達成了論改革的必要性,那麼接下來我們自然應當討論一下,改革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黃立極看了一眼周圍的同僚,便對著崇禎說道:“剛剛陛下倒是說過,改革的任務和目標就是將大明維持下去?所以改革的目的是要澄清吏製和抑製兼並。”
朱由檢看著他點了點頭說道:“黃先生說的倒也不錯,讓這個國家維持下去,維護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統治,這的確就是改革的目的。
但是朕不以為,澄清吏製和抑製兼並就是改革的最終目的。朕以為,改革最終的目的,應當是最終確立朝廷的基本職能。
朕以為朝廷的基本職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嗯,也就是指促進大明百姓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
民間百姓有雲:一日不死,要吃;三日不死,要穿。隻要人活著,就必須要消費物質財富。衣食住行,都是百姓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來的。
如果大明的百姓竭盡全力的勞動,也無法滿足對於衣食住行的需求,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認為他們還會認同朝廷對他們的統治呢?所以想要維持國家的存在,朝廷就必須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解決大明百姓的溫飽問題。
但是光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也未必能夠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因為土地的兼並集中,將會使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流向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而不是流向百姓手中。
所以朝廷就有了第二個基本職能,那就是利用國家的名義,對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進行重新分配。朕以為促使財富得到較為公平的分配方式,就是通過稅收調節。
朝廷應當對那些占有了超過標準土地的地主,超過了標準財富的商人征收更多的稅收,然後將這些稅收用於公共建設,從而創造出足夠的工作崗位,將物資財富重新分配給底層的百姓…”
對於崇禎提出的促進生產力和財富再分配這兩個朝廷基本職能,黃立極等閣臣倒是一時沒有完全明白過來,但是徐光啟、李天經、郭允厚三人倒是立刻反應了過來,認為崇禎所言的朝廷職能一說甚有道理。
有了他們三人從旁解說,包括黃立極在內的幾位內閣同僚,倒也接受了崇禎對於朝廷職能的新定義。
而有了這樣的新認知,對於要不要中斷同後金的貿易聯係,自然也就得出了結論。顯然對於削弱後金的實力或是維護大明的威望而言,保住上萬工人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一些。
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之後,崇禎和內閣之間終於達成了一個新的平衡點,顯然這一次皇帝占據了更多的主導權力。
二月初三,出征明國關內的後金軍隊終於越過了龍山,來到了一望無垠的東北平原上。當日後金大軍出征時,將士們一片歡騰,穿山越林抵達薊州長城外時,不過花了20多天。而當他們從原路返回時,士氣受挫的後金軍隊,在白雪覆蓋的原野和山林中卻足足走了將近45日。
去的時候,後金軍隊人數超過3萬,還有4、5萬匹馬匹。返回的時候,後金軍隊也保持著4萬有餘的人數,但是其中一萬五、六千人是被強迫遷移而來的關門36部。
而這隻軍隊隨行的馬匹牛羊超過了10餘萬頭,但大部分都是被遷移而來的36部的財產。至於後金將士自己攜帶的戰馬,在長途跋涉中起碼死傷了三分之一。
那些跟隨後金軍隊出征的蒙古附庸部族,在這次作戰中不僅沒有得到好處,還丟失了不少部眾。自然也就沒有興趣繼續跟著後金回沈陽討沒趣了。態度還算恭敬的蒙古首領,過了龍山之後便跑去向黃台吉請辭。某些距離沈陽較遠的蒙古部族,攜帶的人馬也不多,幹脆就趁著夜色脫離了隊伍,連招呼都不願意打了。
隻有科爾沁部的人馬,由於首領奧巴被黃台吉強留在身邊,倒是一時不好告辭。雖然黃台吉和其他兩位大貝勒都說此次出征未敗,但是不管是蒙古各部的人馬,還是女真八旗的將士,在行軍之中都是垂頭喪氣的,實在是沒有半點得勝而歸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