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4章 畢自嚴可用(1 / 2)

郭允厚仔細聽完了皇帝的主張,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之後,終於還是承認在目前的局勢下,似乎隻有這個方法最有實現的可能性。

看過了皇帝交給他的資料,郭允厚自然也清楚的知道,皇帝對他所說的價格革命一事,並不是虛言恐嚇。歐洲各小國因為新航路的開啟,從而獲得了大量的金銀,最終導致國內物價的暴漲。

而現在大明剛剛完成了一次黃金比兌白銀價格的調整,這一次的調整必然會讓大量被窖藏起來的白銀出現在市麵上,這就如同歐洲各國突然流入了大批金銀的過程相仿。

如果大明這些年都風調雨順,物價的上漲也許對大明社會造成的破壞還沒有這麼強大。但是這些年北方各地連續受災,使得北方地區的經濟民生已經變得非常凋敝了。而偏偏北方的糧食和布匹等物資,又需要從南方輸入。

今年北方各地的天氣看起來似乎比前幾年要好,但即便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年景,北方的糧食和布匹也是無法自給自足的。現在北方唯一具有優勢的幾樣大宗商品,無非是鋼鐵、煤炭和棉花三樣,還有正在快速發展的棉布、皮革、玻璃和化學物品等商品。

不過這些產業主要還是集中在北直隸、山東、山西三地,受災最為嚴重的陝西地區和更為貧瘠的甘隴地區,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物產可以輸出。

即便是以現在的物價,朝廷對於北方百姓的日常需求,也隻能說是勉強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要。如果現在的物價再翻上一倍,那麼北方各省勉強穩定住的局麵顯然就要被打破了。

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糟糕的局麵,作為戶部尚書的郭允厚自然是要為此負責的。就算他不想負責,對民亂四起而束手無策的朝臣們,也會將這個責任推到他的頭上。

衡量了利弊之後,郭允厚終於對著崇禎說道:“臣讚成陛下的意見,臣也認為實施實物配給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過陛下,就算隻是收儲糧食、煤炭、棉花和棉布,光是憑借戶部的財力恐怕也有所不足,畢竟這可不是一時一地,也不是一年半載就能結束的製度。

而且實物配給製度開始實施之後,通過配給製配給百姓的物資,價格必然會大大低於市場價格。掌握配給物資的官吏,未必不會見利忘義,到時朝廷花了大把的銀子,好處卻落到了胥吏的口袋中,而百姓卻把怨恨歸於朝廷,這便是臣最為擔心之事。”

對於郭允厚的疑問,朱由檢似乎早有準備的說道:“先生說的不錯,如果管理不當的話,配給製實施後的確有可能出現你說的這種狀況。

所以等韓一良辦完兩淮鹽引案之後,朕便會讓他帶領廉政公署專門負責,監察實物配給製的實施。另外關於配給製的組織實施,朕也打算由戶部專門組建一個部門負責,除了你、內閣和朕之外,其他人不得過問這個部門。

實施配給製必然會需要大量的資源和人手,除了從中央各部及地方官員中選派人手之後,朕希望你可以盡可能挑選兩京各所大學出身的學生組建這個部門,一切規章製度都可以由你們自己討論製定。

製定配給製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穩定社會形勢。從今日的大明來看,通貨膨脹對於北方百姓生活影響更大,南方百姓因為商品經濟較為發達,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不僅不會打擊南方的經濟,反而有利於促進當地的手工業製造成長。

所以,為了盡可能的減少配給製實施所需的資金,和更快的推行配給製。朕的意思是,我們首先在北方實施配給製度,以秦嶺-淮河為分隔線,此線以北先實施配給製,此線以南暫時不推動配給製度。

推行配給製時,應當有以下這些原則:先保證城市物資供應,再向鄉村延伸;先保證軍隊、官吏、工人的物資供應,再照顧其他市民階層;先保證婦孺的物資供應,再考慮青壯勞動力的供應。

配給製度一旦確定下來,除了朕和內閣有權進行調整,先生有權進行反應之外,任何人都不得幹擾配給製度的實施。若有違背者,一律先行剝奪其宗室、勳戚、官員、士紳的身份,然後進行問罪處置。

至於實施配給製所需的資金,朕以為可以從此次三大銀行黃金升值的盈利中拿出一部分,成立一個1千萬-1千5百萬之間的平準基金,專門用於收儲糧、油、麵、糖、棉花和棉布等民生物資。

為了保證戶部能夠優先收購到以上這些物資,朕打算授予戶部在北方地區的糧食和棉花的征購權。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任何沒有得到戶部批準的商人,都不得在當地收購小麥、稻米和棉花,有違反此令者,戶部可以沒收貨物並進行處罰。”

當崇禎訴說的時候,郭允厚還在連連點頭,但是等到皇帝說完之後,郭允厚卻久久未能出聲,他猶豫了好久才對著皇帝問道:“讓三大銀行拿錢出來操辦這個平準基金,雖然也許會有人不樂意,但即便是陛下不出麵,臣自信還是能夠說服那群商人的。

不過臣隻擔心一件事,戶部成立了這個實施配給製的部門,又拿到了北方各省的主糧和棉花征購權力,但是這樣一來這個部門豈不是繞過了地方官府和當地士紳,直接同地方上的百姓發生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