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56章 豐收(1 / 2)

臨近溫榆河的沙子營村,在村子西南角有一大片棉花田,此時正值棉花的收獲季節,一眼望去,猶如在地麵上開出了一片白雲來。

和往日眾人分散在各自的田地裏幹活不同,今天沙子營村的村民都聚攏在了一處將近30畝大小的田地裏忙碌著。而此處的棉田和邊上的田地也大不相同,這30畝地裏的棉樹種植的較為稀疏,但是卻甚為高大,樹上的棉鈴多且個頭更大一些。

村民們摘滿了一背簍便匆匆跑去一邊的田埂,那裏已經開辟出了一片空地,並搭建起了一個涼棚用於稱重並儲備摘下的棉花。

在涼棚和田地之間,魏良卿帶著農會的幹部不斷的跑來跑去,一邊讓他們盯住村民不要胡亂竄入其他棉田采摘;一邊則囑咐著稱重的人員一定要按照畝為單位進行稱量計重,並做好記錄。

他還時不時的走入了棉田,抽取任意一株棉樹,數一數上麵的棉鈴個數,雖然今天的天氣還算涼爽,但是魏良卿身上的衣服卻已經是濕濕幹幹數次了。雖然采摘棉花的活計很是累人,但是從魏良卿到那些村民不僅沒有人喊累,反而個個幹的精神抖擻的。

究其原因,還是這片棉花試驗田的收獲實在是太過驚人了。一些相鄰村子的村民得到消息後,都忍不住在下午趕了過來,站在棉田外圍觀著這些海外洋棉的采摘,想要知道這些洋棉究竟比本地土棉增產了多少。

有了村民們的幫助,魏良卿和本地農會終於在日頭西斜的時候,把三十畝試驗田的棉花采摘並稱量完畢了。雪白的棉花在涼棚下堆成了三十堆,雖然有大有小,但是相去並不是很大。但是和作為對照物的一堆本地棉相比,卻起碼要多出了一倍的樣子。

魏良卿正要指揮著農會幹部和村民將這些棉花分別裝車時,本村村民和圍觀的百姓倒是不幹了,他們紛紛對著農會喊道:“各位大人,好歹咱們也忙了(等了)這麼久,這洋棉一畝能夠增產多少,你也給句實話啊…”

魏良卿和農會幹部們,因為常常和村民們打交道,因此身上少了幾分官氣,這些村民和圍觀百姓和他們接觸多了,也就不怎麼害怕他們,反倒是願意和他們親近了。

而自從叔父倒下,又被崇禎教育了一頓,魏良卿也覺的大明官場的水太深,不適合他這個鄉巴佬廝混。因此在受命組建農科院和農會之後,便徹底遠離了官場,整天和鄉民、土地打起了交道。

本就出身鄉裏的魏良卿,很快就恢複了在鄉下生活的好脾氣,因此倒是深得鄉人們的歡迎。而他的這一舉動,倒也讓整個魏忠賢的家族受到了不少好處。

那些想要報複魏忠賢親族的官員,抓不到魏良卿的把柄,又因為農科院和農會在推廣良種和海外作物上的功績,不得不放棄了報複的念頭,采取了對遠離朝堂的魏良卿置之不理的態度。

聽到這些村民和鄉人的要求,魏良卿趕緊站了出來,對著圍觀的百姓們說道:“好,好,好,我這就給大家說說,這洋棉的產量。

這三十畝洋棉,籽棉的畝產大概在150-200斤之間,比起本地土棉的畝產大概增長了一倍以上。而且洋棉的個頭大了三分之一有餘,纖維更細,更長,拉力卻很強。我們下午還剝除了一些籽棉進行試驗,發覺這個皮棉產出可能也比土棉高一成左右。

所以洋棉的畝產,起碼比土棉高一倍是確定的,至於整個測試完後的真實數據,今後我們會通過農會向大家再介紹,今日我們還要趕著回去,就不多談了。”

魏良卿後麵的話語,圍觀百姓都沒聽進去,因為他們都在忙著計算種植洋棉的所得,幾個腦子較為靈活的,已經差不多掐著手指算好了。

今年上等棉花的皮棉價格已經漲到了12元每擔,而次一等的棉花也要10元每擔。種植一畝土棉,就算是次等棉花的價格也要價值2元,比去年的收入增長了34%。然而改成了洋棉之後,這一畝的產出就達到了4元,幾乎已經抵的上北方最好的水澆地產出了。

算出了這等驚人的收益之後,一些膽大的鄉人已經忍不住再次向魏良卿懇求道:“魏大人,這洋棉的種子能不能分上一些?或者我們自己出錢買也成啊…”

邊上的百姓也紛紛醒悟了過來,開始向魏良卿或相熟的農會幹部要起了洋棉的種子來。本村種植洋棉的田主也有些驚慌了起來,頓時聲稱他們才擁有分種子的優先權。因為,年初農會鼓動大家種植洋棉時,隻有他們響應了農會的要求,其他人都擔心會有損失,連農會幹部的麵都不見,現在他們怎麼能來搶自己的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