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252章 荷蘭特使的意圖(1 / 2)

從豐台大營返回的朱由檢很快便收到了鄭彩的彙報,對於去年大明提出的建立一個東亞海上仲裁機構,以解決各國海上貿易及其他糾紛問題的提議,巴達維亞派出了一名特使前來商談,這名特使還希望大明能夠對海外出口瓷器的數量和價格進行固定,以避免破壞這個新興起來的大宗商品市場。

荷蘭人涉足於中國瓷器的貿易,起源於荷蘭東印度公司與1602年、1604年對葡萄牙商船THESANJAGO和THESANTACATARINA的劫掠。荷蘭人這兩艘克拉克商船上抄掠了大量的青花瓷器,在送回國內的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拍賣後,獲得了極大的利潤。

因此從那時開始,瓷器就成為了生絲之後,第二項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需求的中國貨物。為了紀念那兩艘給荷蘭人帶來瓷器的葡萄牙船隻,荷蘭人便把中國青花瓷器稱之為克拉克瓷。

當然,能夠被歐洲人看上的,自然是瓷器中的精瓷,即便是在中國,這樣的瓷器最少也在一錢以上每件,但是賣給荷蘭人差不多可以達到一兩每件。

因為歐洲對於中國瓷器的狂熱需求,和景德鎮瓷器的生產不足,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就開始仿照景德鎮的青花瓷進行生產。福建地區因為沒有出色的高嶺土,因此瓷器質量不及景德鎮,但是占據了地利的福建瓷器極大的降低了成本,又能替荷蘭人進行定製成套瓷器的生產,因此很快便成為了荷蘭人最主要的瓷器供應商。

由於福建瓷器的大規模生產,使得荷蘭人收購瓷器的價格迅速下降,但是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瓷器的下降速度卻很緩慢,每年從中國返回歐洲的荷蘭商船,大約平均攜帶了30噸中國瓷器,這給荷蘭東印度公司帶去了驚人的利潤。

但是作為一個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樣具有囤積居奇的毛病,就像他們在占據了香料群島之後,就一直控製著運回歐洲的香料數量,以維持高昂的香料價格一般,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樣也控製著出售瓷器的數量。

不過荷蘭人能夠用武力控製香料群島的貿易,卻不能用武力去控製大明的海外貿易,隻是從前大明對海外貿易的控製,自動的幫助荷蘭東印度公司控製了輸出海外的瓷器數量,就連東印度公司自己,每年也未必能夠獲得足夠的瓷器數量。

可是從兩年多前開始,大明突然放開了對於海外貿易的限製,在海外以往很難購買到的景德鎮的瓷器開始不斷出現在市場上。相比起和中國關係更為密切的葡萄牙和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難購買到上好的景德鎮精瓷,即便是買到了,價格也要貴上兩、三成。

更為糟糕的是,英國人和葡萄牙人帶回的景德鎮瓷器已經開始打破荷蘭人對於瓷器貿易的壟斷,這些製作精良的景德鎮瓷器使得荷蘭人帶回歐洲的福建瓷器淡然失色。葡萄牙人倒也罷了,這個被西班牙吞並了的王國,因為西班牙王室的壓迫,航海事業已經一落千丈了。

但是英國人就不同了,這個擊敗了無敵艦隊的,和荷蘭隔海相望的盟國,正是荷蘭人在航海貿易上最大的對手。從英國人取得了對中國貿易權力的開始,巴達維亞就開始警惕起這個被他們趕出了香料群島的商業殖民對手。

所以這位巴達維亞的特使,這次前來京城想要商談的,一是獲取同英國、葡萄牙人相同的貿易權力;二則是希望能夠限製中國瓷器的出口數量增長速度;三則希望能夠把英國人排除出同中國貿易的夥伴之外。

而陪同巴達維亞特使前來的彼得.納茨,還向他們坦白了巴達維亞特使攜帶的另外兩個目的,希望能夠在這個東亞海上仲裁機構內獲得僅次於大明的權力,另外便是拉攏大明一起出兵日本,為巴達維亞獲取金銀島。

彼得.納茨還報告說,巴達維亞已經準備了8艘武裝商船和1024名士兵,還有30萬荷蘭盾的戰爭費用。隻要大明能夠同意出兵,這隻龐大的艦隊就會北上。

前來向皇帝彙報的鄭彩是躍躍欲試,認為荷蘭人的主動已經讓出兵日本的條件完全具備了,現在就應該和荷蘭人達成一個出兵的協議。

朱由檢顯然並不這麼想,他搖著頭說道:“現在還不是同荷蘭人商議出兵日本的時候,先讓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能夠坐在同一張桌子上談判,而不是他們之間首先打起來,我們才能談聯合出兵日本的事務。

另外,朝鮮、渤泥、柬埔寨、暹羅四國,也要加入到這個東亞仲裁機構中來,在總理衙門還沒有同他們談妥之前,先不談出兵日本的事務。出兵日本不是大明的決定,而應當是新成立的東亞海上仲裁機構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