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265章 質子(1 / 2)

“看到陸地了嗎?給我也看一眼吧。”“不,不,應該輪到我看了…”“你剛剛不是已經看了一輪了嗎?我還一眼都沒看過呢,應該我先看才對…”

在駛往天津的“明威號”上,七、八個八、九歲的日本孩童正圍著三名少年武士爭吵著,想要從他們手中拿過千裏鏡看風景。

山本又兵衛將手中的千裏鏡交給了身邊的吉川廣嘉後,對著一幹孩童說道:“都不要吵了,一個個來,大家都能看上。前麵就是大陸了,我們已經到了唐土,大家都遵守些秩序,不要讓那些唐人把咱們看成鄉巴佬了…”

站在船尾樓上的何昌旗在望遠鏡裏看到了大沽口的燈塔之後,也是鬆了口氣。在簽訂了倒幕同盟的條約之後,長州、薩摩、熊本三藩依然還是有些猶豫不決,但是在拖延了2個月後,隨著三藩麵臨局勢的惡化,三藩終於開始了倒幕的實質行動。

為了確保大明不會中途觀望,三藩向東海巡閱府交出了一批質子,名義上是派往明國進行學習。許心素自然是大喜過望,有了這批質子,三藩的倒幕決心顯然就更為可信了。因為這批質子關係重大,他特意派遣了堅固而出色的軍艦“明威號”來運送他們。花費了20多天的行程之後,“明威號”在八月中旬順利的抵達了大沽口。

就在“明威號”進入海河的時候,天津紫竹林碼頭上,南居益、杜度、庫爾纏正恭送著多爾袞離去。被迫來到北京商談和約的多爾袞,內心也是非常不安的,因此進入北京之後,除了談判和被邀請飲宴之外,他都是閉門在家讀書,絕不外出。

多爾袞的謹小慎微,使得南居益等明國官吏不免有些小瞧了這位鑲白旗旗主貝勒,在談判時不免有些輕視於他。對於這位年紀比自己還小的叔父,杜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觀感。在他看來,多爾袞不過是黃台吉用來控製兩白旗的傀儡,至於多爾袞“墨爾根戴青”的稱號,更像是黃台吉對他的收買,而不是多爾袞自身能力的表現。

庫爾纏和多爾袞的接觸不多,但是對於這位好學的旗主貝勒印象很好。也是多爾袞在京城時往來最多的一人,很是給多爾袞透露了不少關於明國的內情。雖然他很想同多爾袞一起回沈陽,但皇帝卻偏偏不肯放他回去。

多爾袞在這段時間雖然覺得庫爾纏為人還算不錯,但卻也沒真心信任他。一來庫爾纏同叛逃的劉愛塔關係太過密切,直到現在還不時的為劉愛塔辯解;二來連杜度這樣的天命汗長孫都投降了明國,庫爾纏在明國待了這麼久,還被皇帝委任以官職,他也實在是有些拿不準庫爾纏對後金的忠誠還剩下多少。

最後便是,多爾袞覺得自己能夠安然返回沈陽已經算是邀天之幸了,哪裏還會去考慮庫爾纏能不能回返沈陽。事實上崇禎還真有過打算將多爾袞留下來的念頭,不過隨著湖南大地震的消息傳來,他便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這樣的時刻,北方的安定才是最為重要的。雖然崇禎並不打算同後金言和,但是他卻也不希望給後金挑起戰爭的機會。杜度和多爾袞的多次會談後,終於也確定了一件事,就是後金八旗在連續兩次勞而無功之後,對於進攻大明的欲望已經降到了最低。

隻要雙方之間沒有特殊事件的發生,或是大明主動進攻後金,那麼一兩年之內,後金都不會有進攻大明的想法。多爾袞還刻意向杜度暗示,不管和約有沒有達成,他返回沈陽之後都會反對主動向大明發起戰爭的提議。

多爾袞還向杜度透露,兩白旗現在依然還效忠於他和弟弟多鐸兩人身上,隻是多鐸年少魯莽,若是他不能返回沈陽,恐怕難以應付大汗對於兩白旗的侵蝕。若是兩白旗也歸於大汗,那麼明國邊境恐怕很快就要燃起戰火了。

正是多爾袞支持兩國和平的表態,讓崇禎最終決定放他返回沈陽。而這兩個月來的和談,除了一些小問題達成了一致之外,並沒有達成最終的和議。多爾袞不能替黃台吉答應,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北京來為質,也無法認同明國將大小興安嶺及遼河當成後金的邊境,並把遼東漢人全部還給明國的條件。

不過就如崇禎通過談判了解了後金短期內沒有進攻大明的想法一樣,多爾袞也同樣了解到了明國雖然連續擋住了後金的進攻,但卻沒有信心膨脹,想要向沈陽進軍。也就是說,雖然兩國之間的和約無法達成,但是雙方短期內的事實和平卻是已經確定了。

了解了這個事實之後,多爾袞就一直謀求著返回沈陽,直到大明南方地震的消息傳來,崇禎才鬆了口。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多爾袞甚至都沒有選擇從陸路返回,而是要求乘船從營口返回後金。

多爾袞的請求獲得了同意,四海貿易公司特意抽調出一艘船隻送多爾袞及隨從返回。確定了歸期之後,放下心來的多爾袞在京城大大的采購了一番,他采購的貨物足足裝了五輛馬車,其中光是書籍就有百餘部。

坐著繩網上了船後,多爾袞站在船頭向送行的南居益、杜度等人揮手作別,然後抬頭向四周望去,看著河道兩邊擠擠挨挨的房屋和碼頭上停靠的成排的船隻,不由憂心忡忡的想著,和大明保持和平,讓他們獲得休養生息的時間,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麼?